三、新金陵画派的“雄魄铸魂”
魏紫熙的艺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秉持“凝重拙朴、气骨雄浑”的 笔墨造型观,在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等画家中独树一帜,形成 “和而不同”的艺术主张。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中国山水画如何创作?创作,主要是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感 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给观众。怎 么去新?我们是思想意境新,有 新意境,有新的时代感,这算是 新的吧。
如何创新关键是意境问 题。”[6]他强调艺术创作不应拘泥 于形式的革新,而是以新颖的思 想意境和真实的时代气息打动观 者,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 在新金陵画派群体中,魏紫 熙是新金陵画派五老中唯一的一 位北人南居的画家。他的画作兼 具北画的雄浑、厚重与南画的温 润、通透,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 绘画语言。凭借这种特殊风格, 魏紫熙得以积极描绘新时代的新 主题,展现时代风貌。
例如《天 堑通途》描绘了长江大桥的场 景。画面上的大桥自左向右横跨 江面之上,左桥头堡下方是码头 和厂房,紫金山仅露出一角,近处的幕府山以斧劈皴法勾写山石,江水略略勾写,船只往来穿梭,远处以 淡花青色罩染,更显辽阔。整幅作品通过独特的构图与笔墨,生动谱写了 国家快速发展中的建设成就与山河新貌。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种新题材和新笔墨,在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创作 中并非个例。例如钱松喦的《江畔新城》与《天堑通途》构图视角相近, 但描绘重点略有差异。魏紫熙聚焦于长江大桥本身,而钱松嵒更多将笔触 聚焦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场景,他缩小了长江大桥的比例,将幕府山分 布于两侧,山上电塔由近及远,引导观众视线深入化工新城,通过对百姓 生活环境变迁的细腻描绘,展现建设中的日新月异。
又如傅抱石的《虎踞 龙蟠今胜昔》,作品以淋漓笔墨描绘紫金山,以硬笔细毫勾勒林间厂房和 江上渡轮。山脚下林立的工厂沿江岸逐渐消失于红霞烂漫,水天一色的地 平线展示了新时代南京城的欣欣向荣。这些作品共同印证了新金陵画派以 创新笔触描绘时代新貌,在艺术探索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与创造力。
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们立足生活,精准把握时代精神脉搏,在继承传统 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科学创新。当他们的艺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与人民 生活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时,作品中的“真境”便能突破地域 与时空的界限,成为映照民族精神的明镜。这种“真境”,也使得这些作 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主题创作的经典之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WeiZiXiShanShuiHuaZhongDeZhenJing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