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影响下,吴大羽毕生致力于“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探索与 实践。“势象之美”,即是吴大羽基于美育理想而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结晶。本文立足 中国20世纪初学界提倡美育的时代背景,探究吴大羽“势象之美”生成的缘由及其审美特征。最终指出,吴大羽 以“势象之美”提出新的艺术理念并付诸实践,为中国绘画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范式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美育;蔡元培;吴大羽;势象之美
20世纪初,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 影响,吴大羽、林风眠、林文铮等人以“创造时代艺 术”为己任,终其一生付诸践行。作为推动中国现代 绘画与美育的先行者之一,吴大羽期望以新的艺术 运动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变革,以艺术启蒙大众,更 新大众的审美认知。
图1 吴大羽《色草2》 布上油画 52cm×37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
1941年,吴大羽提出“势象之 美”,将其作为“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 探索与尝试;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吴大羽在上海 狭小的阁楼中将这一审美理念通过绘画媒介而呈现出 来。纵观吴大羽一生的创作历程,其表现形式历经具 象、意象和势象;同时,吴大羽在上海期间所创作的 大量的小幅蜡彩画和水彩画,亦成为佐证其探索“势 象之美”的重要依据。
一、“势象之美”提出的时代背景
1927年10月,蔡元培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学院 院长,后设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并以“以美育代宗 教”为主旨开展艺术运动以及整顿、发展国内的艺 术教育。彼时,由于国立北平艺专被军阀所掌控, 所以蔡元培推崇的美育思想难以在北京有效地推广 下去,而为有效推动美育工作的实施,蔡元培计划于杭州创办一所新的艺术学府,目的是“为了团结 全国的艺术家,一方面从事美育的理论宣传和艺术 创作;一方面培养众多的青年艺术人才,把全国的 艺术运动开展下去,以收到从艺术角度唤起中华民 族的民族性,美育社会的最终目的”[1]。
图2 吴大羽《裸体》 布上油画 尺寸不详 1929年
在此背景 下,国立艺术院于1928年3月2 6日在杭州成立, 蔡元培委任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长、吴 大羽为西画主任、潘天寿为国画主任;同年4月 9日,蔡元培在国立艺术院开学仪式上致辞,指 出,“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现在要以纯 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所 以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 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 的生活”;同时,认为人类有“占有”和“创造”两 种欲望,前者为科学之事,后者为艺术之事,“人人 充满占有欲,社会必战争不已,紊乱不堪,故必有创 作欲,艺术以为调剂,才能和平”,因此,他强调国 立艺术院的成立是“纯为艺术的”,是“纯粹为提倡 此种无私的、美的创造精神”[2]。
此时,国立艺术院的教员们同社会上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受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潮流的洗礼。他们痛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国 土的行径,立志对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 旧习俗和旧等级予以改造和革新。蔡元培认为,艺术 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并将其与科学视为“养成国民实 力的两大工具”[3];林风眠对其加以阐释:“从帝国 主义者暗伸巨掌于我国境之后,军阀效其毒恶,日以 同胞的膏血,换得帝国主义者的毒炮,复向我们的小 民毒攻,逞其惨酷自私的毒志。
图3 吴大羽《女孩坐像》布上油画 尺寸不详 1934年
官僚仿其顽劣,日以 一己的奴膝,换得军阀的高官,专向我们小民剥削, 逞其自肥媚上的贼志。小民之顽强者,亦日以一己之 性命,换得眼前的安乐。”[4]林风眠认为,要振兴中 华、祛除民族精神中的“毒液”,须调和感情,而艺 术是其中唯一利器。林文铮同样重视艺术于社会的功 用,“艺术对于社会是抱调剂、兴奋、清涤、提高、 美化一般感情的责任……艺术运动就是想把这种神圣 的美感广播给全体民众!”[5] 在20世纪20年代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留学 法国期间,他们曾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 理念而成立“霍普斯学会”(又名“海外艺术运动 社”),旨在研究新艺术,致力为国人创作出富于生机的艺术作品。
基于此,在国立艺术院建校之际,教 员们延续“霍普斯学会”的理念,于1928年8月成立 “艺术运动社”,并创办《亚波罗》期刊,以推动研 究艺术、举办展览的工作进程。“艺术运动社”提出 了明确的工作宗旨,即“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 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6]。
在《艺术 运动社宣言》中,成员们秉承“艺术是随时代潮流 而变迁”的共识,针对中国旧艺术(主要指在形式上 陈旧、因袭、程式化,在内容上落后、封建、腐朽的 绘画)主张革新与创造;他们以“创造时代艺术”为 己任,立志于复兴中国艺坛,继而使民众情感有所依 托。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运动社”成员 立足于时代浪潮,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语言和中国 现实生活题材相结合,以表现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以 及革命英雄和领导者,如林风眠创作的《人道》、蔡 威廉创作的《孙中山》、李风白创作的《晨》、雷圭 元创作的《肖像》以及刘开渠创作的人物雕塑等。然 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国土的日 益逼近以及国民党右派对反革命军事、文化的“围 剿”,致使许多进步文化团体和学校被迫解散或遭受 查封。彼时,国立艺术院被反动派特务人员严密监控,在白色恐怖氛围之下,其师生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与制约。
图4 吴大羽《花韵》 布上油画 77cm×61cm 1960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因此,许多 教员躲至“为艺术而艺术”的堡垒中,致使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人 力推的艺术运动偃旗息鼓。 吴大羽说:“艺术来到了美术家眼里,会产生两种意义,一是美育 教学,二是创造的哲学;将由这两个信息,决定他们工作的程序。”[7]作 为蔡元培美育主张的追随者,吴大羽于1940年作诗歌《远云》,以追怀 蔡元培:“美宗序后先,育教交信心,宏微规世相,人智悬千春,器任 共品荷,离离復寻寻,不惊对论泣,未忘金典亲,东西若可辨,风物 逐眼新,壮途笑马老,追怀肃俞音,吾道绕体用,飞沉谱丹青,岁月 驻常变,无因外悲欣,长自踟蹰守,虚染远天云。”[8]此诗歌体现了吴 大羽持守美育信仰及其对美育的思索与见地。
1941年,吴大羽在给其 学生吴冠中、朱德群和闵希文的信中写道:“我人以为美育代宗教的 绝响而严肃”,“我们是画人,肯忘去人生的美丽吗?”[9]1949年, 吴大羽在致毕业生的书信中写道:“人类文化是一种才智和德行交融 的力……学艺术的人在这岗位上要执守着美化人类的一种信念,坚守 着它,久持住它,以自期一旦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以不负这高尚大业。”[10]吴大羽除躬身践行美育 理念之外,亦注重引导其学生传 承“美化人类”,“推向人类文 化向前之极义”的美育信仰。
吴大羽自20世纪40年代至80 年代潜心探索,在画理方面,归 纳出“势象”“彩韵”“韵致”等 富于中西方绘画审美特质的审美 词汇;在绘画鉴赏方面,总结出 诸如飞旋、闲逸、独退、追逐、 顺性、攫取、并驰、专注、拂 情、适意、散朗、泛览、反顾、 展佈、方位、梦游、运动、逆 性、默识、定着、神通、迷惘、 理悟、动荡、流波、旋进、平 铺、嗟咏默赏、心姿、谐声等新 词汇;在实践方面,尝试各种媒 材以探索以上词汇的审美视感与 表现语言。“势象之美”,即是 吴大羽在此期间探索的审美结晶 之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MeiYuDaiZongJiaoLunWuDaYuDeShiXiangZhiMe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