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江苏省国画院 的两万三千里写生 成行的背景,是传统的山水画无法承担起写照社会主义新貌的任务。在中国画 改头换面表现新时代精神时,人物画首当其冲完成了向现代 人物画的转型,花鸟画亦很快走出了热烈繁盛、欣欣向荣新 道路,而传统深厚的山水画也亟待一场顺应时代的大变革。 大型现代化的工厂、新修的道路高楼,都是古人画中从不曾 出现的新景象,是这一代山水画家们无处借鉴、必须创新的 历史使命。既然无法“师古人”,那便不得不走出去“师造 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这一写生的过程 中,画家们师心、师目、师造化,现代山水画才出现了千人 千面的生机与繁荣。
张晋 春风又绿江南岸 73cm×48cm 1964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上述作品《枣红柿熟高山绿》所描绘的场景,是毛主席 等领导人在延安居住过的窑洞。但张晋并未平铺直叙地刻画 窑洞的外观,而是颇有巧思地将其置于画面一侧的远景,夹 在两座高耸的大山之间,半遮半掩,隐隐约约。观者的视线 在被前景的果树和中景的红土山吸引之后,才被经由一条从 前景蜿蜒向后的小道和几辆运输车辆的牵引,聚焦到窑洞之 处。
张晋 天平红枫 82.5cm×49cm 1985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傅抱石称其:“内容相当完整,而又表现出中央领导住 处肃穆、庄严,又简单朴素,在经营位置上也可以看出作者 有意识要求‘变’的动向。” 的确,在饱看沃游的这个阶段,是张晋艺术创作上最富 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时期,过去数十年的技法积累,在此时 厚积薄发,佳作连连,灵光闪现。比如1960年绘就的《春光一片,幸福万年》,就非常巧妙地将花鸟画与山水画进行了 衔接。整个画面尺幅仅56cm×82cm,却通过西方焦点透视的 原理,极大地拉开了近景桃花与远景山水的距离,使咫尺之 卷有千里之势。
张晋 香洲 82cm×48.5cm 1979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桃枝的描绘精细但不刻板,丝毫不输花鸟画 家,花朵浓艳的红色与淡绿的风景之间,用一片粉色的桃林 做了衔接过渡。远处的新式建筑、建设工地、工厂、电塔, 路上的汽车、自行车,令这乍看明清小青绿山水的画风平添 了许多现代气息。热烈浓艳的繁花、繁忙的城市景象将传统 的山水画格调、水彩风景画的透视糅合一气,相得益彰,求 变创新的野心尽展纸上。 但要论张晋在山水画发展最大的贡献,则莫过于探索 了青绿山水画法的现代应用。沿着《枣红柿熟高山绿》的 成功路径继续探索,他在1964年连续创作了像《寥廓江天万 里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类运用工笔重彩树法的作品。
张晋 柳阴路曲拙政园 82cm×49cm 1979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寥廓江天万里霜》是为毛主席词意画,在傅抱石开创了用 山水画表现毛主席词意,从而赋予其新时代精神的做法后, 全国画家一呼百应,20世纪60年代的人、山、花各科中均涌 现了此题材的创作,张晋亦在建国15周年之际屡次尝试。这 件作品以秋天的红叶树为前景,全以双钩法画叶,重彩点 染,繁密而厚重,最后又点缀以金色,展现出沉着隆重之 美。《春风又绿江南岸》则是春天的景象,青绿意味更浓, 细勾的叶片密不透风地布满画面的下半部分,呈现一种强烈的压迫气势,唯有底部几只林中的白鸡留给了观者一丝喘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