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我感到创作起来十分地困难。特别是那 位正襟危坐的妇女, 她那坚定的目光,既 不能有表演的痕迹瞪 着眼看观众,也不宜 有女性温柔似水的表 情。分寸与尺度是我 着重把握的重点,肢 体语言的外化和面部 表情的刻画是我的抓 手。一方面要把被剪 辫子的姑娘,表现得 端庄、坚毅,不能流 露出半点人为摆动出 来的样子,又要区别 于身后八路军女战士 那种受过革命洗礼的 新青年的形象。 在技法处理方 面,我努力将传统的 工笔画技巧,运用到 现实题材中去,从素 描转换成线描,由西 画体面关系,转换成 耐看的平面肖像。
李青稞 盛装 244cm×122cm 2013年
这 种观念的转换所带来 的技术跟进,在当时 虽然已经有前辈进行 了探索,但具体实践 起来还是受素描观念 的约束,困难很大。 线与面究竟是什么关 系,如果不画结构, 势必容易落入俗套成 为“月粉牌”绘画。 巧妙地运用逆光,帮 我找到了一种解决画 面既平面却又可以深 入刻画的方法。八路 军女战士在逆光下反 射出透亮的脸,加上 身体优美的姿态与线 条,女战士的形象鲜 活地跃然画上。
女战 士的模特是我的一位 画家朋友,她的脸上 有一种自信、纯洁、 善良的气质,正好适 合我心目中八路军女 战士的形象,她与坐着的妇女脸上反光减弱,一强一弱对比,帮助我找到了解决 素描与线描之间矛盾的方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线条的独立 作用。 有了《参军》创作经验的积累,在创作《西风烈》时, 我的构思图形象比较明确,那是在风雪行进间隙中的两个女 红军战士,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挡住凛冽的寒风,点燃马灯的 情景。
李青稞 远征难 180cm×317cm 2011年
这幅画的构思缘自一次“重走长征路”的采风活动。 在大巴山采风时,我们参观红军纪念馆,当我看到一盏锈迹 斑斑的马灯时,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怀旧思绪:“西风烈,长 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 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主席在红军历经数次艰险之后重整旗鼓时作的一首诗 词。既看见希望,又路途险阻。这首歌我小时就会哼唱,其 旋律婉转悲壮,意境深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马灯是必 不可少的工具。眼前的马灯当年一定是被小红军擦得铮亮铮 亮,在夜晚照亮着黑暗的征途,这时我脑子闪现出两个女红 军在风中点马灯的情景。
回到画院后我根据脑子里的画面进行构图,总希望把画面交代得更加完美,一会是很多人的场 景,一会是几个人,一会是加上吹军号的队伍,抑或马队出 发以前的场面。最终,众多的草图都比不上单纯的两个女红 军点燃马灯的情节感人。如果放弃大队人马,意味着我要靠 塑造两个红军战士的典型形象“美”来概括那个时代的特 点,俗话说越简单越难,这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上述构思激起我强烈的绘画冲动,也为我创作《西风 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绘制《西风烈》的过程中,我尝 试将工笔画的写意精神运用到创作中去,使《西风烈》的情 节具备了写意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