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墨随时代:熔炼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
董继宁认为伟大的作品在时间上都具有时代性。 他以深厚的人文素养,将中国文人画传统情致与现代 绘画的构成感、装饰性相结合,让传统审美趣味与现 代化视觉审美特质完美融合,形成大气磅礴、纵横淋 漓的风格特质。在传统趣味与当代品格之间,在笔墨 语言与自然山水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为中国传统山 水画形式语言的当代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继宁《长城》纸本设色 144cm×366cm 2015年
在笔墨语言的探索方面,董继宁体现出鲜明的 创新意识。他不囿于既有的笔墨程式,而是在继承基 础上进行解构与重构。具体而言,他将传统笔墨形式 抽象化、符号化,使其简练而富有张力。这一过程 体现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作立场。他借鉴 民间美术中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和情感表达力的视觉元素,如剪纸的概括造型、年画的色彩对比与构图节 奏,将其转化为图像语言的一部分。
同时,他也吸收 现代设计的构成理念,如强调图式平面性、形与色的 关系、视知觉的节奏等,将之融入作品结构,突破了 传统山水画“写景”与“叙意”的局限,赋予笔墨语 言以新的形式逻辑与视觉活力。在这一意义上,其笔 墨不仅是传统技法的延续,更成为承载当代表达的视 觉符号系统。
在色彩使用上,董继宁不拘泥于传统墨色,而是 因心赋色,敢于使用油画般丰富艳丽的色相,将光与 色的关系应用到极致,形成以色入画境的万千气象, 保持了画面的纯度与节奏感,以达到不拘一格、热烈 洒脱、壮阔淋漓的视觉效果。
其用色亦展现出鲜明的 现代意识,不拘泥于传统的水墨体系,而是善于运用 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相,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 与节奏感,使色彩成为结构性构图的一部分,而非 附丽于笔墨之后的修饰。这种“以色构境”不仅提 升了作品的视觉张力,也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意味与精 神情调,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开阔、诗意而自由的审美 气象。
结 语
董继宁行江山万里,绘千秋家国,以具有现代意 识的笔墨语言,构建出一种融合历史叙事与现实关怀 的史诗性山水图式。他的创作不仅彰显出山水画在当 代语境中的表现力与思想深度,也为中国画在当下如 何有效介入民族历史、回应时代命题方面,提供了一 个具有启发性的艺术范本。
注释
[1]陈池瑜:《魂系大山——评董继宁的山水画》, 《美术》1991年第4期,第33页。
[2]董继宁:《灯下独语》,香港亚太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4页。
[3]范迪安:《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史诗”意识》, 《中国艺术报》2016年第12期,第6版。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 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页。
[5][6]李章申主编:《董继宁画集》,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6年版,第17、11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XiDongJiNingDeShanShuiHuaChuangZuo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