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 其时,画派林立,画人无数,出现了著名的“浙 派”“吴门派”“华亭派”等派别。在经济发达的苏 州地区,活跃着一批文人,他们将元代兴盛的文人画 延续和播种在此,成为吴门派的先驱,如刘珏、杜 琼、赵同鲁、谢缙、马琬等。其中,谢缙便是杰出的 代表之一。
《潭北草堂图》明·谢缙 108.2cm×50.1cm 纸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
谢缙,或作谢晋,字孔昭,别号兰庭生、葵丘 道人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活动在公元14世纪 至15世纪,以绘工起贡京师,侨居京陵20余年,以目 眚放归。其画师法王蒙、赵原等,作品千岩万壑,苍 劲纯厚,秀整浪漫,具元人风范。他的画,对吴门画 派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解缙的画,传世不多,《潭北草堂图》就 是其中的一幅。此作又名《东园草堂图》, 乃其晚年佳作。图绘松林中一处院落,草堂 上两高士对坐清谈;院外溪畔,有两高士拄 杖,侍童携琴,正下桥而来。如此“松影 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门无县 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的情景,不 正是元代文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 吗?元代士人社会地位低下,有才华,有抱 负,却无施展的机会,于是只得寄情于诗文书 画。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画,似乎最适合寄 托他们心中“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情思。
于 是,山水画从此一枝独秀,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而文 人的隐逸生活,如读书、文会、赏画、操琴、悠游、 赏景、访客、清谈等,也就成为了绘画的主题,影响而及明、清两朝。此图采用王蒙惯用的“长松高岭” 式构图,下半部土岗上长松数棵,树身挺拔、枝干穿 插、松叶茂密,透过枝叶的空隙,可以看见后面的草 堂。
上半部是形如阵云、向上突起的山岭,山头是王 蒙式的拳头状。画面皴、擦、点,用笔繁密,但笔意 粗犷,已更多赵原山水中简率旷达的意趣,与王蒙的 粗笔与细笔并用,秃笔擦、点与尖笔勾、皴兼施的绘 画风格已大不一样,却也顺应了元末绘画趋向简率的大势。此作,在山石上普染极淡 的赭色,仅在树身上着深赭色、 在草堂中一士人衣上着朱砂色, 幽闲雅致,依然是元画风范。
谢 缙与同时代的杜琼(杜甫后人) 相友善,互以诗画唱和。该图便 是应杜琼之需而画,以草堂为 题,似寓描绘杜甫草堂之意。 画幅左上方,有作者题自 作诗一首:“旧业成都万里桥, 百花潭北草堂遥。门无县吏催租 税,座有邻翁慰寂寥。松影满庭 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酷怜 杜甫成诗史,翻笑杨雄作解嘲。 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 诗画,知仆远归来,需俗笔,复 赘鄙诗云。
永乐戊戌岁上巳日, 葵丘谢缙识。”落款起首钤白文 长方印“葵邱”,款下钤朱文方 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 味”。画幅右上部钤朱白间文 印“畸园秘笈”、右下部钤朱文 椭圆印“真赏”,右下角钤白文 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间文印 “畸园秘笈”,左下角钤白文方 印“陈 声印”、白文方印“畸 园珍藏”。 清末,此图曾为诸暨人陈 声收藏。
陈 声为清光绪十二年 进士,授编修,出为松江知府, 颇有政绩。得图后精心重裱,并 题跋于绫边,后流入他人手中。 1953年,浙江省博物馆的书画鉴 定专家黄涌泉先生下乡时,在诸 暨一农家的蚊帐顶上发现此图, 上面积满了陈年的灰尘。如若遭 遇虫咬、鼠啮,后果不堪设想。 后经其多方奔走、呼吁,最终以 诸暨枫桥区的名义捐献给了浙江 省博物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YanWanCangJinChunHouXieTanBeiCaoTang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