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1878-1926),工山水及半工半简花 鸟、走兽,画风秀雅,章法奇致。作为民国初期北 京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关心文化,与陈师曾、 周肇祥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画学研究会,被陈定山 喻为“北平广大教主”。
湖社画会以金城为精神领袖,“湖”字便是从他的号“藕湖”而来。金城除了参与中国画学研究 会及古物陈列所的活动外,还积极开课授徒,收取 了众多弟子。以陈少梅、陈缘督为代表的“十大 湖”,也都取“湖”字,可见,金城的言行及理论 对其弟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仿陈汝言山水图》,为金城于1923年临摹 元代画家陈汝言的《百丈泉图》。
《仿陈汝言山水图》金城纸本立轴 115cm×47cm 1923年作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百丈泉图》为 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陈汝言所作, 描绘群山,主峰高耸,百丈泉从高处喷涌而下。山 石作长披麻皴,显然是学董源、巨然,同时也融入 了王蒙的解索皴。近景坡岸树木林立,茅屋、楼阁 错落其中。与赵孟頫 、黄公望、王蒙等人相比,陈 汝言在构图上已趋简率,笔墨上也显抽象。明初的 姚绶、解缙等人就深受陈汝言、陆广、赵原等的影 响。
金城此图,忠实地临摹了《百丈泉图》的图 像、陈汝言题跋以及画面上的五段他人题跋,显示 了其对原作的重视。不同之处是,陈汝言纯用水 墨,金城则以设色法写之。陈汝言画中的楼阁隐现 于林木之中,金城则以墨线勾勒屋顶,从而使楼阁 在设色的林木中更加凸显。与陈汝言的《百丈泉 图》相比,金城设色的使用,使得画作别具一格。
《罗浮山樵图绢》元·陈汝言 70cm×53.5cm
金城在题跋中提及“去岁曾 (通“摹”)副 本”。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以《百丈泉图》原作为底 本,而是以原作的副本为参照。1913年,金城向时任 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建议成立古物陈列所,并参与历 代古画的整理和临摹工作。金城临摹古画无数,尤 其是在古物陈列所的临摹工作,是他最为重要的时期。他鉴于古画“一经损坏散失,即 无从补绘”,因此“力请招员缩临副 本两份,一份所中陈列,一份藏之他 阜,原本则永久珍藏之”。
《百丈泉 图》副本应是由此而来,金城其实是 临摹的《百丈泉图》的摹本。但《仿 陈汝言山水图》在作品的尺寸、构 图、题跋等方面均与原作接近,可见他 在师法古人上的用功程度。 《湖社月刊》曾刊登过许多金 城所临的画作,除陈汝言的《百丈泉 图》外,还有董源、巨然、边鲁、 盛懋等名家的作品。
金城在《北楼论 画》中指出,明清以来的绘画“皆失 古人言画之本旨也。古之画者以造化 为师,后世以画为师。师造化者,非 真山真水真人真物不画;师画则不 然,抄袭模仿,不察其是否确为是山 是水是人是物也。画之末流,至是极 也”。金城作为海上画派的一员,却 一直在北方画坛主张重归宋元传统。
他的摹古画以宋元笔法为主,同时也 会旁涉明代唐寅、董其昌等人的作 品。他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上所倡导的 “精研古法”,即体现了他的这一绘 画理念。 以《仿陈汝言山水图》来看, 金城在作品的尺寸、构图、题跋等方 面与原作相近,但在设色、用笔上 均与原作有明显不同。设色问题不仅 关乎色彩,更涉及图像的视觉表现问 题。
金城临摹古画并不是要做到毫厘 毕肖,也不是让观者以此为真。从其 画作中常见的“用张子正笔法”“仿 刘松年”“学一峰老人”等款文可看 出,他是以宋元笔法为途径,借此而 摹古创新的。这也正是金城在中国画 学研究会上所倡导的另一理念,即 “博采新知”的体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inChengFangChenRuYanShanShuiTu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