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化”和“心源”之间,山水画家们在苦寻各自的 “家园”。我正试图在新景观的表现与内心“家园”的寻找 之间觅得和谐之点。近年,我试图表现一种能反映现代栖居 环境的新自然山水,或曰有南方情怀的新山水,尽管那样的 努力不容易成功。 

胡适先生认为中国画“对事物轮廓的写实把握让位与意念、精神的写意理解与表述……注重超越形似,注意剔 除非本质的东西,以集中表现甚至夸张地表达他们要表述的 内容”。齐白石老人曾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 俗,不似为欺世。”如何进入这半梦半醒的状态,并把握好 “形”与“神”“状物”与“写意”之间的关系,只能在长 期的创作与研究实践里摸索领悟了。 

黄唯理 菩萨顶·五台山写生 56cm×42cm 2015年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哲学和文学,一直影响着山 水画创作。更多的时候是诗词的意境几乎影响了整个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和审美理想。 山水画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独特认知方式。“点 滴所得皆在个人”(梁漱溟语),画者的“独知”与“体 悟”成就了山水的意境特征。可以说:技法造就了画者,文 化则滋养着画家的一生并决定其成就的大小。“中国画的 成就,可能就在于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个历史时期最具智慧 的人们艺术的最美丽的结晶”(胡适语)。前人为中国画创 造的极高标准,使我等画人步履艰难,画人要体认规律,师古达变,若不多读书穷理,别说抵达“神境”,就是略有感 悟,小有成绩也是不可能的。 

倘题画也能注入作者之情,则更添境界。有个人精神 的参与,方得意味之厚、趣味之引导以及境界之大。苏轼米芾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郑板桥文人画家在落款 题跋中,施展其文化修养、精神意趣乃至艺术主张。现代的 白石老人把题画与个人精神、情趣、构图形式结合得完美无 缺,是我等后人学习的典范。 倪瓒的“雨后空林生白烟”、文徵明的“回首青山半是 云”、石涛的“坐稳春潮一笑看”、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 坤”、金农的“风来四面卧当中”、王翚的“溪上青山独自 看”……赏画中摘得的这些题画佳句,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黄唯理 山海经NO.5 48cm×38cm 2012年

同画异题境界大殊,试举同画云山中人居这一题材为 例:题“山居图”则直白无味;题“身住清凉世界”“常伴白云住”,顿觉出世之幽静,也添一份脱俗的禅意;题“始 觉空山白日长”,引起观者对时空的感叹与遐想;题“云暖 一山春”,使人有同沐阳春正乐山之感…… 画题确定,题字于何处,也需费一番工夫考量。清代 孔衍栻认为:“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 空处也。”题字,画后之经营也。既关乎构图,也犹画龙之 于点睛。作者题字时应把字的大小、位置(包括印章)与整 幅画的构图、意境等因素一并考量。

黄唯理 汶川新晨·汶川写生 38cm×45cm 2010年

有如棋手善调遣,长布 置,虽一子之妙而满盘皆活。这种相机而行的画势审定,考 验着画家的全盘审美之才情。正所谓:有因画而题生色,有 因题而画生辉。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