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逍遥之境或许晚年的黄宾虹、齐白石、赖少其等前辈 早已独享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 等山水画人却正苦苦求索之。
四
仰望宇宙星空,会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宇宙生命的永 恒与神秘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大美,体验到深邃而神 秘无边的宇宙本体之精神美。当我们心潮激荡地朗读“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时候,当我们默 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感同身受的时候, 千百年前中国人吟咏的那片星空,今天依然在我们的头顶散发着人文主义美丽迷人的光彩,依然让人感受到宇宙内涵的 博大及与人类关系的密切。早在西方文明之摇篮——希腊文 明时期,艺术家们就站在爱琴海岸,面对无际的海洋,由此 岸、彼岸的遐想,创作出浪漫而伟大的希腊艺术。这种对苍 穹的发问,对彼岸的遐想,这种融生命于宇宙的超越意识, 从屈原、从古希腊开始(也许还早得多),不断地激动着人 们、激动着艺术家们。这使追求永恒艺术生命之人想到,艺 术的博大之处,正在于它作为一个与宇宙同样无穷尽的心灵 空间的生命意义。
黄唯理 大亚湾潮声 107cm×57.5cm 2018年
艺术因有了这心灵生命本质意义而存在, 显示出它的力和美。 依于山水画家笔上的那道线,应是一道贯通宇宙、透越 人生、融于艺术的线。 甘肃“羲皇故里”牌坊有“伏羲一画开天”之句,此乃 “悟开天一画”之来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石涛又曰:“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 根。”将绘画之“一画”与太朴大道联系在一起,隐约中有那 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溢出句外的精神,令人觉得浑然大气。中 国画的宗师们奇迹般地以一道道线条最直观、最玄妙地表达内 心复杂的情感,而这一道墨线通过表现情感又默契了自己,超 越了现实风景,表现了无尽心灵空间的意境观和宇宙观。
五
在日益众多的大型展览上,一幅幅超大的创作以其特有的花样和“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的眼光。 小(幅)山水大境界,小(幅)花鸟大世界……畅想古 人赏画,无非都在书房、案头、壁间,揣摩良久。神往于画 中境界,快然于那种韵味,以此为乐,足矣。他们也许没有 一次可欣赏到成百上千幅画作的福分,也没有离几十米观赏 的条件,所以长于品韵,不拿尺幅攀比,不以气力相高。
黄唯理 海螺沟·四川写生 49cm×35cm 2013年
我以为,画幅的大与小,画中的技法、视觉效果固然重 要,但决定一幅画的高低当以内涵、品格、境界因素为要。 “韵味”关乎于品格与文化,“冲击力”关乎于视觉与现 代。如何使“韵味”与“冲击力”结合得更好,值得思考。
六
中国的山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引领着人们寻找 超现实的精神家园,寻找着中国人的天堂。中国天堂,诗意 与栖居是相连不可分的。 传统中国人的天堂,也就是所谓的“仙境”,不在彼 岸,不在来世,就在大地山水中。“高处不胜寒”,“何似 在人间”。 在文明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与心其实并非一定要分离。在 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 当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其实同时也可以拥有天堂与仙境。 我崇尚历代以自然、山川、村舍等作永恒题材的山水 画。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享受着现代化之人,却不想将现代文明与自然、传统对立(或许它们可以和谐共存),也不想 常重复画那千百年不变的山水题材。
黄唯理 克林顿图书馆·美国写生 47cm×69cm 2014年
在我的理想中,“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杭或岭南式的传统山水园林……与 现代化可以和谐共存,依旧是“吾与子之所共适”。 观陆俨少、关山月等艺术家的画作,时常被其中描绘的 火红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画面所感染,由于我在 童年时代有幸目睹,故尤为亲切。由此我想“岁月留痕”, 山水画家总该为时代留下点景观记忆,这样才无愧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