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簪花人群的转变
“簪花”风俗在历史的延续中,其 人群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主要分为两个方 面,其一是簪花人群性别的突破,从女子 簪花发展至男子簪花;其二是簪花人群阶 层的扩大,从贵族簪花发展至平民百姓 簪花。 唐代簪花人群主体多为女性,上至宫廷命妇,下至平民女子。据史料记载, 唐玄宗会常与后妃一同赏花,曾在御花园 中广栽奇花异草,《开元天宝遗事》载: “开元末,明皇每至春月,旦暮宴于宫 中,妃嫔辈争插艳花。
图8 五代 牡丹 图9 唐 莫高窟 第130窟女子像
帝亲提粉蝶放之, 随蝶所止者,幸之。”[11]后宫妃嫔们的 鬓边花卉不仅是为美观自娱而簪,也是为 了争得皇帝的宠爱。对于民间簪花之景, 元稹《村花晚》中写道:“三春已暮桃李 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 插刺头鬓相夸张。”说明当时民间女子的 簪花种类受条件限制,多依据时令而定, 三春迟暮之时,便需换掉已然衰败的桃 花、李花,转而簪上棠梨花。
由于唐代各 位皇帝的喜爱和大力推崇,簪花这一风俗 发展至唐中后期时,不论男女老少,皆爱 以赏花为乐,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 里记载到男子簪花“含超潘陆,双鬓向 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 楼怀怨”[12],黄滔《断酒诗》中的“免 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则是明 确点出了“簪花”这一意象。
图10 宋 王诜 绣栊晓镜图 局部
说明唐代已 经出现了男子簪花,但此时虽不是个例, 却也仍未形成普遍景象。同时由于牡丹与 像生花之金贵,只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族 才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故现有的文字记 录下,唐代依旧以女子簪花为主要,少见 的男子簪花多集中于皇帝、臣僚等皇室贵 族阶层,且唐不像宋朝那样以俗为美,所 存历史文献并不会过多描述平民百姓的生 活,而陵墓壁画也大多只描绘身为上流阶 层的墓主人的生前生活,故现有的关于唐 代男子簪花的文字记录多见于宫廷,民间 风俗究竟如何,大抵只能从诗词或是史料 的残言片语中可窥一二。
再至宋朝,簪花发展至全盛期,性 别的突破与阶层的扩大成为这一时期的必 然结果,臣僚御宴簪花、官宦雅集簪花、 文人饮酒簪花、狱卒行刑簪花、新科进士 簪花、优伶货郎簪花……从宫廷礼制到民 间娱玩,簪花的人群较前代已经悄然发生 更迭,“簪花”也因此成为这一时代最为 符号化、最具集体性的习俗。
图11 宋 佚名 宋仁宗后坐像 局部
簪花如此盛行,宫廷的大力推动是 其主要原因。唐宋皇帝皆爱花,唐玄宗 爱牡丹,宋真宗爱海棠,宋徽宗爱月季、 梅花。皇室本身对簪花的喜爱使得他们将 其作为一种赏赐物给予臣僚,从而拉拢君 臣关系,更好地维护、稳固自己的统治。 久而久之,簪花就在这一下行的过程中被 赋予了独特的价值,象征着天子的恩宠。
图12 南宋 钱选 招凉仕女图 局部
而从农业角度来看,宋代的花卉培育达到 了巅峰时期,有关种花、育花的著作层出 不穷,能工巧匠们的栽培使得花卉在品种 和质量上都较前代有了显著提升,这为簪 花的盛行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类型上的更多 选择。其二,宋发展之初,大部分百姓都 从事小农经济,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百 姓们的需求,已无法拘泥于小农经济。
于 是,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罗帛像生花的大 量制造创造了足够的前提条件,人们得以 用丝、帛、纱、通草等材质做成更为轻便 的假花,对于簪花者来说,能够不再顾虑 花卉的保质期,从而更好地装饰自身;对 于手工业者来说,像生花成了一种新的就 业选择,能够以此来维持生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gSongHuaFengShangYuTuXiangNeiHan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