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余197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 导师。出版有《新工笔文献·郑庆余卷》《画境·典雅——郑庆余工笔人物画探 微》《新视界:当代工笔名家技法解析·郑庆余》《当代中国画家丛书·新工 笔 郑庆余》《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郑庆余》《中国画的传承与超越雅 韵·郑庆余》《化·郑庆余》等。作品曾多次获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 术馆、国家大剧院等机构收藏。
郑庆余 化Ⅱ 纸本设色 211cm×169cm
《法华经》描绘佛祖讲经的场面: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 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 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 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1]天花如 雨一般漫天飞舞,飘落而下,有的零零落 落,有的聚成一团,有的直接坠落,有的 缓缓飘荡,有的打着旋儿,有的随风而 散……仔细看去,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可谓“天花乱坠”。其中,“坠”是基本 规律,“乱”是偶然状态。
众所周知,“坠”是万有引力产生 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存在,花瓣整体趋 向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一定是被吸向 地面的。关键在于“乱”。每一片花瓣坠 落地面的轨迹、速度、形态等等,变化无 穷,亦即充满了偶然性。量子物理学告诉 我们,上帝是掷骰子的——微观粒子具有 不确定性,从而抛弃了经典力学构建的严 格的因果关系,认为人类并不能获得实在 世界的确定结果。
也就是说,局部的偶然 性有时是绝对的,不可预测的。当然整体 而言,再“乱”也还是在“坠”。花朵的 下坠形成的完美秩序被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打破了。然而,这种“打破”并非终点, 而是要建立一个更丰富、更立体、更深 刻、更自由的新秩序。 “天花乱坠”不仅暗含了宇宙运行 的本质,而且我们可以从中悟到艺术的 重要法门。
郑庆余 N31°38'25" E120°44'6" 纸本设色 94cm×75cm
在西方,当绘画从原始趋向成 熟,总体上技术越来越完善,对于材料、 工具、画面的控制力也不断增强。然而, 当艺术渐向当代转型,其在观念上逐步走 向自我、走向自由,在技法甚至材料的选 择与运用越来越开放的同时,画面呈现出 的偶然性,无意识状态亦日益明显。
法国艺术家马松,在1924年左右开 始实践“自动化绘画”——不受主观思想控制地无意识创作。马松解释说:“你必 须让你自己放空,自动绘画以潜意识为根 源,你无法预见它诞生时的模样,最初出 现在纸上的图像只不过是纯粹的手势、韵 律、符文以及胡乱涂写……当形象最终显 现时你必须停手。”[2]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波洛克 的绘画方法震惊了当时的世界:他把画布 平铺于地,或悬挂于墙,用木棍或者笔刷 蘸着颜料任意滴洒其上,整个过程就像表 演一样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一旦我进 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
只有在 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3]波 洛克认为绘画自有生命,他的艺术只是在 轻松地涂抹、刮擦、滴洒中试图使之自然 呈现。其行动绘画的特点与马松具有相似 之处,不过更为彻底,更为痛快淋漓,偶 然性也更加突出,甚至成为绘画的主体, 真可谓“天花乱坠”。
郑庆余 N40°01'52" E116°25'11" 纸本设色 141cm×86cm
波洛克之后,这种带有无意识色彩 的、强调随机性的绘画方法在世界画坛 上被很多艺术家所接受,直至今天依然具 有强大的影响力。德国艺术家基弗运用流 动的铅水、泼洒的灰烬与石子等等构建画 面。从他的作品以及创作过程,我们可 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对偶然性的拥抱与 把握。 从他们的创作状态中,我们可以总 结出偶然性的几个要素:首先,要清空大 脑,不进行任何主动的思考;其次,要听 从内心,或者说是潜意识的声音;最后, 要提高绘画速度,快到随心而动,快到不 容主动思考。 中国的书画艺术与西方相较,在这 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从一开始就 携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因。
唐朝张旭的狂草,是一种接近于绘 画的书法艺术。显然,狂草的书写从用笔、结体到章法,无法事先刻意安排经 营,而是笔笔生发、自然疏密、任情恣 肆、浑然天成,具有强烈的偶然性。 南宋泼墨画家梁楷,人称“梁疯 子”,以言其行事作画的不拘法度、放浪 形骸。他的作品,“心之溢荡,恍惚仿 佛,出入无间,形神兼备,出神入化”, 挥洒之间,一任随机。
其后的水墨画家徐 渭、朱耷等,他们的艺术也呈现出类似的 倾向。 “画圣”吴道子,以“白画”著 称。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作品归入工 笔之列,但他的画法被后世很多工笔画家 奉为圭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 道子:“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 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4]又 说:“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 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 力健有余……”[5]指明了吴道子用笔的师 承与方法。“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 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 俗。”[6]阐述了吴道子绘画的造型特点与 用线疏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ianHuaLuanZhuiYuHuiHuaOuRanXi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