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万历乙未年(1595)初,吴门蔡亏父因喜好 王维之诗,遂求吴下诸君绘王维诗意画,欲汇 成一 册。从开始筹 备征集 王维诗意画,历经 四年,蔡亏父收集到吴下十九位画家(张复、 钱序、陆士仁、吴习、孙枝、蒋乾、钱贡、强存 仁、周之冕、微密、文从昌、沈咸、沈继祖、吴一 峰、张存仁、朱竺、刘原起、郁乔枝、张元举)共 二十帧作品,其中周之冕绘两帧。
“右丞诗意” 册汇成,蔡亏父好友张凤翼〔1〕 为之题签,己亥 159 9年二月,蔡亏父携画册与王穉登交游,王 穉登书云:“王中允之诗,诗中有画,吴下诸君 之画,画中有诗。亏父携以自随,如日坐少文之 室,听众山皆响也。”〔2〕 册后另有张献翼〔3〕 的跋: “昔人嗜白乐天时,见之而喜,有见之而哭,有 为之刻肌。要皆嗜好然也。
[明]董其昌 宝华山庄图册(八开之一) 29.4cm×22.8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吾友蔡亏父,嗜王 右丞诗,咏歌之不足,付之丹青,状貌几于刻肌 矣。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然右丞最深于禅 理,而亏父方外之怀适与相契,所谓身外身,义 中义,则当得之象外可也。”〔4〕 这是晚明之时苏州地域一种非常常见的 文人活动,在地域性文人活动的背后,一个个 “社”应运而生。“社”的形成又继续促进了文 人之间活动的频繁。
之所以以蔡亏父征集“王 维诗意图”作为此时文人集会活动的一个典 型,首先是因为其满足了“社”的一个理论循 环,即以蔡亏父求画为起点,在结社之风的影 响下,画社的出现与以画社为单位的地域征集 活动被继续了下去。
一、汪砢玉的画社“徵请”与结社之风
明崇祯元年(1628)秋天,时为戊辰之年, 四十一岁的汪砢玉发出了一个檄文“徵请”,虽 曰“徵请”,却与朝廷无关,只是由汪砢玉发起 的一次文人之间的活动而已,而其所效仿的对 象,则正是蔡亏父。
汪砢玉以“社弟”之名发出徵请: 余尝得蔡亏父所汇画册,俱写右丞诗 意,以摩诘诗中有画也。乃吴下诸先哲,则 画中有诗矣。因忆都中数年,每见吾禾诸君 子点染之妙,窃谓东吴一带,不能专媺。余 不揣,敢遍求巨笔,一畅辋川遗韵,绝胜嗜 白香山者,刻句盈肌乎?藉是以开就李崇祯 画社,庶令梅道人、姚侍御诸公,不至久落 寞也。勿靳吮毫而夷鄙人之请,幸甚。社弟 汪砢玉拜徵。〔5〕 万历年间蔡亏父所汇集成的《右丞诗意 册》辗转到了汪砢玉手中,汪砢玉曾寄籍嘉兴, 对此地诸画家绘画颇有信心,以为嘉兴所在, 吴中便不能专美。
[明]董其昌 宝华山庄图册(八开之二) 29.4cm×22.8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于是发出徵请,遍求嘉兴诸 画家笔墨,亦以王维诗意为依托。且借由此次 活动,汪砢玉期望顺水推舟,开就李崇祯画社, 以此来致敬元代浙江藉画家吴镇与姚廷美。以 此为背景的地域性画社可以看作是绘画地域之争的一种表现。 汪砢玉自发出征请起,未及一年,便征得 李日华、姚士粦、朱瑛、戴晋、李肇亨、会嘉、 项圣谟、易菴、陈墉、徐荣、徐伯龄、姚潜、朱 大定、万祚亨、吴弘猷、吴必荣、赵珂、周志、陆 海、沈烨、范明光、褚素民、王烈、项毂、湛一、 仇世祥、黄媛介、孙九畹等二十八位当地画家所 绘王维诗意。
[明]沈周 四松图 60.3cm×154cm 纸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汪砢玉对这次活动总结道:“有 檄征得百余帧,大约人各二题,乃并存者无几, 姑置者过半,而续至未已也。”〔6〕 按照百余帧、 人各二题来算,参与这次绘画活动的画家应达 到了五十人的规模。 然而如此规模的绘画活动并非个案,我 们在明代还能搜集到不少相关绘画活动的资 料。
汪砢玉说:“余幼见先君,选古文辞可图 者,索姑苏诸名手,书画于泥金笺上,曰桂苑 丛珠,较此更光彩陆离也。”〔7〕 可以想见汪砢 玉幼年所见之《桂苑丛珠》亦遍取诸画家,精彩非常,以致给汪砢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 万历初的1579年,吴门王道甫游于文嘉门下,染 于书画之道,征隆万间人书画共百四十家,亦 称一时之胜。
[明]文徵明 品茶图轴 88.3cm×25.2cm 纸本设色 153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如此多的绘画活动之中,限于笔者目前 资料的局限,以画社为依托的活动并不多,除 了汪砢玉的这次征请,还有如明万历时人周晖 在《二续金陵琐事》之上对画社的记载:“少冈 王文耀善画,乃利家之出色者,且好事,多收宋 元名笔,因结一画社于秦淮,邀而入社者皆名 流。”〔8〕 同为金陵画家的姚履旋也记载了画社 的一次活动,并将诸画题赋进行整理:“诸君 子偶结诗画社,邀余共集。其在诗社者,别有 标题,属画社者,余得画片若干,每用展玩,景 异情殊,如分途、纪游、名胜并赏,不容释然。 爰就所图,悉为题赋,亦以识一时之兴云。若 次第先后,因画成迟速,非为轩轾也。”〔9〕
然而 画社的存在在晚明必然是不止于此的,从一些 细枝末节之处,我们还能发现一些晚明结社的 痕迹,如晚明顾凝远所著《画引》,前有“社弟 陈宗之题”,其自称“社弟”的细节与汪砢玉在 征请中的落款“社弟汪砢玉”非常相似。因资 料的缺乏,目前无法判断顾凝远与陈宗之所在 之“社”是否为“画社”,但我们似可察觉到,在 晚明之时,士的活动似乎笼罩于一个个“社”网 之中。
我们可以认为,画社的出现即建立在绘画 群体性活动的基础之上,当然画社出现在晚明 本身就映射出了时代大背景下的一个局部。 中晚明之时,“结社”成为全民热衷的一 个交友方式。明中期时人方九叙 对这一现象 有所描述:“夫士必有所聚,穷则聚于学,达 则聚于朝,及其退也,又聚于社,以托其幽闲 之迹,而忘乎阒寂之怀。
是盖士之无事而乐焉 者也。古之为社者,必合道艺之志,择山水之 胜,感景光之迈,寄琴爵之乐,爰寓诸篇,而 诗作焉。”〔10〕 对于“士”的结社,方九叙以“士 必有所聚”来涵盖了这一时代结社的普遍性。 然这还仅仅只是晚明结社之风的一角,放大观 之,各阶层各领域无不有自己的“社会”,“读 书的人有文会,文会择人,方有益无损。
做百姓 的有社会、神会,此地方有众事,不可独却,出 银不赴饮可也。若银会、酒会,则万万不可与, 未有与而克终者”〔11〕 。陈宝良先生将明代的社 会进行了分类,大体分为了政治型会社、经济型 会社、军事型会社、文化生活型会社四种。在这 种大的分类之下,又细分为形形色色的会社,正 如明代姚舜牧所言,这是一种涉及了各阶层方 方面面的社会现象。
这其中,又以“士”的结社 活动最为普遍,以文化生活型会社的种类最为多样,“画社”即在此范围之中。 万历后,文人结社达到高峰,就晚明书画 家和影响画论的著名文士所组织、参与的会 社来看,涉及了很多方面。如万历年初,董其昌 参与创办了“十八子社”,属于松江地区早期文 社的代表。万历十四年(1586),汪道昆、屠隆 等士人集于西湖之净慈寺,创立“西泠社”。万 历二十六年(1598),“公安三袁”于北京城西崇 国寺蒲桃林发起结成“蒲桃林社”。天启二年 (1622),张岱于绍兴龙山脚下设立“斗鸡社”。
崇祯三年(1630),周亮工、黄宗羲等参加了新 安人吴众香在南京高座寺设立的“星社”。崇 祯十一年(1638),湖南长沙岳麓的王夫之参与 组织“行社”。次年,又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结成 “匡社”。崇祯十四年(1641),在山东莱州府潍 县任职的周亮工于政事之暇设立“潍社”。
另 有许多时间不明确的,如袁中道与20人结“酒 社”、李日华组织成立“竹懒花鸟会”、张岱组 织成立“噱社”等。 相较于历史、文学领域对晚明结社之风的 重视,晚明画社却是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清 代到民国,画社方才稍微引起画论著述的重 视。
“画社”一词在清代频频出现,如黄钺《壹 斋集》中,“画社”即出现了八次之多。对于清 代后的评述来说,已是另一个问题,在这里不 再展开。 在此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以上的举例 中,我们不难看出晚明书画家结社活动的普遍 性,然晚明画论中对画家结社的记载却是屈指 可数的,那么这种普遍性的活动为何没有受到画论著述的重视?既然这种生活方式已深入每 个士人的日常生活,那么结社之风是否对其思 想观念产生影响?又如何体现在画论中,进而 不动声色地影响画坛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anMingDiFangHuaSheHuoDongYuHuaPaiZiJu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