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为何影响深远而文 脉不断?说穿了,是因为心志脱俗、 精神高扬而不朽的理想追求代代相 传,在画家灵魂深处已凝为一种自 觉的主体意识。历代文人画家,将 师古悟道直至师心作为一生治学的 基本途径,从而成就了薪火相传、 代不乏人的中国文人画发展之路。 具体到山水画传统文脉,清代“四王” 恪守董其昌判定南北宗的南宗即文 人山水画为取法体系的原则,尤其 推崇“元四家”,弘扬其笔墨所承载 的文心、风骨、道法、境界、韵味等, 画作包含参禅悟道的理念以及诗、 文、书、画、印兼容的修养和能力, 与“作家”画和“工匠”画分庭抗 礼而强调“逸气”的抒发。
王原祁, 无疑是肆力发挥文人画风尚的一个 典范。他在《仿黄公望陡壑密林图》 题跋中,写道 :“画贵意到,有见笔 而不见墨,见墨而不见笔,意到即 笔墨全到矣……余兴会偶到,放笔 为之,漏深不能脱稿,次早曦光入 牖,寒威稍解,点染成之,粗服乱头, 知非作家所喜,取其无失天真而已。” 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文人个性与 丰赡的精神内涵,可窥见王原祁涉笔成趣、雅逸自适、率意清高的文 人艺术家本色。题跋中透露出画家 学古意临而非实临、死临,只是“取 其无失天真而已”的活学态度。尽 管,其守成比创新的成分多一些(这 也是被后世诟病的主要方面),但 仍不可斥之为一无是处。
王原祁精 研传统并有一定的个性投入,已臻 “熟后生”(董其昌语)的艺术境 界。他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 间—— 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 实而清。他的作品,书卷气盎然于 画外,对后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原祁于清康熙九年(1670 年)中进士,以画供奉内廷,官至 户部侍郎。
康熙四十四年,他奉旨 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 画谱》;康熙五十六年,主持绘制 《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他 擅画山水,继承家法,上宗宋元, 多学“元四家”,尤师法于黄公望, 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 沉着坚实,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他弟子众多,从者以千数,形成“娄 东派”,与王时敏、王鉴、王 合 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 称“清六家”。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仿黄 公望山水图》(见附图),为王原祁 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此作为绢本 浅绛,纵 97 厘米、横 52 厘米。画 面右上方,题有“康熙乙未(1715 年)清和,仿大痴笔似子翁老都掌 科正。娄东王原祁”,款后钤“王 原祁印”“麓台”两方名章。画面 为两段式构图,以前景树杪接连中 景山体,形成掩映的层次关系,同 时避开“倪迂式”上下景物截然分 割的章法套路,显得气息紧密而呼 应有致。
此画以矶头叠石为峰法, 披麻皴、折带皴、各种树法、屋亭 画法等取黄公望兼吴镇、倪云林笔意,集成化出,以求“苍浑” 之境。譬如写石根和山石阴 暗面,黄公望用笔、用墨较 疏松清淡,而吴镇则颇厚重、 坚密,几近于泼墨。王原祁 取吴镇法较多,由石根卧笔 往石面皴擦,下重上轻,形 成 较 宽 的 阴 暗 面, 故 能 得 “浑”意 ;干笔淡墨至浓墨、 焦墨从黄公望、倪云林处得 来,染色亦较干爽、沉着, 气息颇为朴厚,故能得“苍” 韵。
尤其是此作中描绘山石、 树木的笔法,无论是勾、皴、 擦、刷、扫,还是点叶、点 苔运笔的方括、凝重、率直, 都凸显出画家刚健的用笔个 性,所谓“金刚杵”是也。 尽管这种刚健的笔墨与黄公 望柔中见刚的韵味不同,但 “骨法用笔”得以强化,阴 柔之感被阳刚之气转换,从 某种方面看,也是法古不泥 的表现。
他曾在题跋中写道: “画至南宋,竞宗艳冶,骨 格卑靡。梅道人(吴镇)力 挽颓风,成大家风味,所谓 淡妆不媚时人也。”由此可 知,其骨力洞达之法非黄公 望所限也。 从绘画经验上看,老到 之境往往与年龄成正比,尤 其是专注于中国写意画的画 家,其阅历、学养和个性气 质都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和 锤炼。当然,在摹古习气的 笼罩下,王原祁未达到卓然 创新的境地,对程式化的超 脱也有所不足。但是,其深 厚的笔墨功力和人文素养, 仍然令其在中国绘画史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angYuanQiDeFangHuangGongWangShanShui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