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1550-1643),字 文中,号枝隐头陀,福建莆田 人,晚明画坛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身布衣,万历时以善画 受明神宗赏识,荐授中书舍 人,以画家身份供奉内廷,官 至工部主事,因公开批评权宦 魏忠贤,获罪去官,此后游历 四方,潜心作画。吴彬工绘人 物、佛像,兼绘山水。他笔下 的人物造型丰富独特,神貌各 异;佛像庄严古穆,不流于 俗;山水布势奇险雄峻,风格 怪伟又不失法度,笔法疏密有 致,线条流畅连绵,整体风格 新奇,自成一家。其作品多为 明清两代宫廷所重并收藏。
《仙楼飞撷图》明·吴彬 145cm×35cm 苏州博物馆藏
《仙楼飞撷图》承北宋 山水之恢宏气象,山势嵯峨、 层峦叠嶂、茂林高树、深涧巨 川。画面笔墨法度严谨,层次 丰富且充实,岩石棱角分明, 云雾、山石、树木充斥着戏剧性的光影对比,颇有北宋范 宽之风。自上往下看,山顶数 峰高耸矗立,由近及远连接一 片澄明高远的空间;近峰以中 锋勾勒山石之轮廓,以侧锋横 扫出山石之层叠,运笔波折顿 挫、苍劲有力,以笔墨的皴染 呈现出山石的棱角与质地;一 座两层的楼阁坐落于高峻的山 顶险势之中,显得结构精致, 亦有苍翠掩映;画面中段飘浮 的云雾形成一个缓冲空间,既 诠释了楼阁高耸入云的逻辑意 趣,又将山顶的空灵与近景草 木丛生的环境相隔绝,营造出 山顶楼阁超然绝尘的氛围,似 非人间所有,真正体现了“仙 楼”之意境;本是由云雾分开 的两段画面,又以山间两条 悬如白练的瀑布衔接起来, 瀑布顺山势跌落而下,绵延 不绝,流至观者眼前。
正是这 云雾凝结成的水流,连接了真与幻两个世界。这一富有美学 意境的构图,让人联想起唐代 王维《文杏馆》诗中的句子: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也许,这云不愿意只作攀附楼 阁的装饰,却愿意在自然之境 中自由飘浮,而后随风化成细 雨降落人间。联系画家吴彬的 人生经历,不由得从画面诗意 的艺术构思中感受到其蔑视权 贵、卓尔不群的态度,以及特 立独行的精神追求。
从山水画构图的角度进 行分析,《仙楼飞撷图》延续 了中国传统绘画整体构成中起 承转合的特点。从画面构成来 看,右下角的山石为“起”, 左侧的水流为“承”,画面 中部的缥缈空间及空中楼阁 为“转”,山顶的峰峦为 “合”。此画整体上“转”的 部分较之“起”处为轻,但山石、巨树、水流的气脉却都向“转”处行 进,有意无意间将观者的视觉引到“转”的 部分,即云上楼阁的绝妙。明代画家赵左在 论及山水画创作时曾说:“画山水大幅务以 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 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 条畅。
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 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自不繁乱。”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的造势为画面带来了动 态的韵律及空间的秩序感。 通观吴彬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既能感 受到其对北宋山水壮阔气韵的回归,又能看 到对笔墨极富表现力的发展,从而形成画面 的可读性特征。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的发 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变 化。新的社会阶层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平 等自由的思潮。
这一时期的绘画潮流,也变 得更趋于直觉和综合。美国汉学家高居翰曾 说:“晚明绘画潮流或画派的错综繁复,是 此时期种种吸引人的特象之一,这点和现代 西方的情况很相近。它又是一个不休地辩论 绘画原则,不休地辩论画理的形成和如何使 用过去画风,以便评论、归类过去历史的时 期……画家自己受到这种知性活动的影响, 经常在不加入争辩的情况下,按照他们的信 仰和喜好创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按照他 们工作的地点,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宗派。
同 一时期,最有兴味的画家仍旧保持了独立身 分。他们的独立程度恐怕要比自元以来很多 画家想要达到的都要多,因此他们可以被恰 当地归划为独创主义画家。” 吴彬将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理 解写于画中。这种充盈画幅中的“逍遥之 致”,或许正是其山水画撼动人心之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uBinXianLouFei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