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从石涛到蒙德里安:吴冠中《都市之夜》的现代性解读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4 19:40650
如果说石涛为中国艺术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那么 吴冠中则是将石涛艺术实践中蕴含的“现代性”加以提炼 并改造,并通过引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中国传统泼 墨技法作出进一步革新——对过去进行选择性的保留与摒 弃,这正是他在《笔墨等于零》中所强调的。在简单的墨 线于纸上纵横的瞬间,吴冠中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现代 艺术串联在了纸上,这是吴冠中基于中国传统美...

如果说石涛为中国艺术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那么 吴冠中则是将石涛艺术实践中蕴含的“现代性”加以提炼 并改造,并通过引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中国传统泼 墨技法作出进一步革新——对过去进行选择性的保留与摒 弃,这正是他在《笔墨等于零》中所强调的。在简单的墨 线于纸上纵横的瞬间,吴冠中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现代 艺术串联在了纸上,这是吴冠中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 视觉表达,通过现代题材与西方形式构成美学回应了前朝 画家的艺术愿景。 

(二)水墨与几何

《都市之夜》是一幅纸本设色画,在吴冠中看来, 水墨不宜作大面积渲染,而是要通过线的交错组合来构成 “面”。[7]因而,我们在画面中看不到由大面积水墨构成 的具体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粗细、深浅不一的水墨线条, 这些线条进一步交织,构建出复杂而有序的网格。这些被 线条构建的“面”以抽象的形式构成了摩天大楼和道路等 现代都市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元素。墨线交叉后构成的大小 不一的空白空间,在形式上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在拥挤都市 内窥探夜晚景色的窗口。吴冠中有意回避了对现代事物的 具体描绘,选择以抽象的点、线、面构建都市夜景。 

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1941— )认 为:“它(格子)是平面化、几何化、有序化的,它反自 然、反模仿、反真实。”[8]换句话说,格子本身就持有一 种与自然相悖的、人为构建的、有序的现代生活意味,这 种由视觉符号所带来的现代性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尤为明 显。例如在1930年的作品《红、蓝、黄的构成》(图5) 中,他使用标准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了直角与矩形,我 们无法在这幅画中看到任何画家试图描绘的具象物体,唯 有稳定的几何结构构建的秩序与平衡。在蒙德里安去世三 年后,吴冠中来到巴黎接受美术教育,因此,他极有可能 在现代主义艺术盛行的欧洲听闻过,甚至亲眼见过这位声 名远扬的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

尽管吴冠中本人从未明确承认他曾受到过蒙德里安的影响,但我们 必须承认,他在《都市之夜》中对网格的 采用和对形式的关注是一颗在现代主义艺 术环境中孕育出的果实。 蒙德里安作品中稳定有序的色彩排 列和方块组合意味着绝对的、永恒的客观 实际,但同时,这种简化、抽象的元素所 构建的平衡与秩序也意味着具象内容的缺 席,尽管这些几何结构暗示着深刻的哲 学与美学意义,但观者依旧很难将其与 真实世界中的具象实体放在同一语境下讨 论。

与之相反,吴冠中虽然追求所谓“形 式美”,但他从不赞同绘画中空有形式而 消解了内容,正如他在《笔墨等于零》中 强调的观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 墨毫无价值。”[9]于他而言,笔墨并非单 是展示技法或构建形式的工具,对形式和 结构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必须摒弃了 对内容的关注。

尽管二者都试图在重复特 定规则形状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秩序, 但吴冠中笔下的几何结构依旧意指了现 代都市的生活图景,而非蒙德里安作品中 点、线、面构成的严格、不容侵犯的几何 秩序。 吴冠中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了养 分。他并非完全遵循蒙德里安式的纯抽象 风格,而是选择保留中国传统水墨材料的 独特美学特征,即水墨线条会受到水墨 比例和腕力、笔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 浓淡和粗细。在《都市之夜》中,粗细、 浓淡、长短各异的线条暗示了水墨在纸张 上染色的不确定性,这些线条组成的网格 结构并不似蒙德里安作品中那般规矩,而 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结构存在。

这种形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格子所象征的稳定与 秩序,为画面氛围增添了不安的意味。这 种由水墨材料在纸张上的不确定性所带来 的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画作主题的 含义,它允许观者将画面秩序的打破与夜 晚都市生活中的变化、嘈杂、混乱联系起 来。

若把画中密集交织的线条和大小不一 的方块等元素视为“能指”,那么现代都 市里交错的街道、密集的建筑和熙攘的城市生活便成了它第一层“意指过程”中的 “所指”。进而,“当第一层的能指和所 指共同组成的符号再次作为一个新的能 指进入第二层表征过程时,它便会并产生 新的含义”[10],当观者将有关都市的印 象和生活经验作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所说的“信码” 解释眼前的视觉元素时,画中交织的抽象 线条便又产生了新的“所指”,第一阶段 生成的“符号”成了对都市夜晚不稳定性 的视觉隐喻,这种含义与意象的双重“转 瞬即逝”正符合波德莱尔笔下对现代性的 定义。 吴冠中没有选择描绘具象的城市, 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都市生活的精髓, 通过“网格”这种抽象的形式将其描绘, 构建出了一幕理想化的、颇具现代性的 夜晚。

现代主义艺术中严谨的线条网格此 处被吴冠中重新诠释,不同粗细、深浅的 线条不再试图构建理想化的结构,他为这 些完美几何注入了新的内涵:密集的建筑 群、纵横的道路网、组成建筑的砖瓦、连 接房间与室外的窗口、现代人复杂交织的 关系,这些现代都市独有的具象以一种抽 象的形式在画中展示出来。

以中国传统绘 画材料呈现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用水墨独 特的美学价值改造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空 间几何概念,这种中西融合下的艺术实践 揭示了重视形式构成与表达具象含义并不 冲突。《都市之夜》体现了一种植根于中 国本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交流之后产 生的新时代美学精神,这种跨文化、跨时 代的产物既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笔墨观念的 延续,也是一场对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深 情拥抱。 

(三)传统与现代

《都市之夜》中的彩色墨点亦证明 了吴冠中在作品中融合中西文化和艺术 的创作意图。他将泼墨点由传统的墨黑 色转化为彩色,在画面中紧密相连的网 格结构之上点缀了无数不规则的、密集 的彩点。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认为,“老一辈大师想要掩盖绘画媒介性,突出媒介背 后的主题和形象,而现代绘画则要突出颜 料、画布的媒介性,使主题和形象隐退其 后”。[11]在用水墨勾勒网格结构后,吴 冠中才将彩色泼洒于画纸上,这使得二者 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上下图层关系,我 们甚至还可以在墨线与墨线交织的空间中 看到白色的画纸。

吴冠中在《都市之夜》 中毫无掩饰地展现着水墨与画纸的物质属 性,试图令观者从对画面内容的想象中脱 离出来,意识到画作鲜明的媒介功能和现 代属性。与古典绘画对自然的模仿相比, 这种大胆的用色和颜料的颗粒感无不彰显 着一种现代社会中崭新的绘画观念和观看 方式。 

尽管这些彩点足够抽象,大多数观者 仍会很自然地将其与都市夜晚中的灯光联 系起来。灯光是现代都市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1940)阐释过了灯光如 何缔造了现代都市生活:“巴黎的汽灯迅 速增加,这使城市增加了安全感,使很多 人即便深夜还在空旷的大街上轻松自在地 行走,而且这些汽灯在大都市生活中对星 空的代替较之于高楼大厦对它的遮掩让人 更觉得合情合理。”

支付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相比运用泼墨彩点建构脱离了内容 的、孤立的“抽象美”和“形式美”, 吴冠中更意在将抽象的视觉符号与现代都 市中的丰富意象相连结,共同构建出具有 内涵的艺术整体,以抽象形式引起观者 对具象的想象。“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 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在 《都市之夜》中,吴冠中将其对石涛所言 “不似之似”的艺术思想提取精炼,达成 伯曼(Marshall Howard Berman,1940— 2013)所说的“现代性的大合唱”。 

结语

《都市之夜》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艺 术观念和风格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范例。在 对比研究艺术史时,我们不应片面地将中 西方的艺术分开看待,而应该发掘存在于 这种跨国界交流下汹涌磅礴的艺术活力。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曾讨论过艺术的民族性问题,“一 门拥有广泛基础的艺术科学必须是国际性 的。所谓纯欧洲的艺术理论,虽然也很有 意思,但难免失之偏颇”“不同的民族因 素,求同存异,结合在一起,反而能成就艺术的和谐”。[15]我想,《都市之夜》 很好地回应了这个预言。石涛和蒙德里 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吴 冠中却在《都市之夜》中通过对从二者中 提取的中西方艺术风格与现代性理念进行 引用与改造,以融合风格打破了非此即彼 的创作思维定式。《都市之夜》不仅是吴 冠中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20世纪中 国艺术植根中国传统、与世界艺术交流互 鉴的缩影,为当下艺术发展昭示了无限的 可能。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十月 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2]同上,第45页。 

[3]吴冠中,《关于抽象美》,《美 术》,1980年第10期。

[4]贾方舟,《现代水墨的趋势与前 景》,《艺苑(美术版)》,1999年第3期。 

[5]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 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6]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美 术》,2010年第9期。 

[7]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 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8][美]罗莎琳·克劳斯,《前卫的原 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周文姬、路 珏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 4页。 

[9]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美 术》,2010年第9期。 

[10]Stuart Hall,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Sage Publications,2013,24. 

[11][14]沈语冰,《〈圣拉扎尔火车 站〉:马奈的绘画与现代生活的形式》, 《油画艺术》,2024年第1期。 

[12][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 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 涌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47—48页。 

[13][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 家》,郭宏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年,第32页。 

[15][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点线 面》,余敏玲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69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uGuanZhongDuShiZhiYeDeXianDaiXingJieDu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