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隐逸的书写 ——工笔范式下的花鸟画写意性研究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04 16:50220
摘要:工笔花鸟画在历史演进中构建出独特的写意性审美体系。本文以技法与观念的互动为视角,揭示其写意性发展脉络。从新石器 彩陶的意象萌芽,至唐宋文人画推动技法突破,形成“以工致写”的视觉范式。本研究基于历代画论典籍与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交叉 验证,通过图像学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起工笔花鸟画写意性发展的完整谱系。揭示工笔写意性作为活态文化基因的双...

摘要:工笔花鸟画在历史演进中构建出独特的写意性审美体系。本文以技法与观念的互动为视角,揭示其写意性发展脉络。从新石器 彩陶的意象萌芽,至唐宋文人画推动技法突破,形成“以工致写”的视觉范式。本研究基于历代画论典籍与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交叉 验证,通过图像学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起工笔花鸟画写意性发展的完整谱系。揭示工笔写意性作为活态文化基因的双 重价值,既延续传统美学认知逻辑,又为艺术创新提供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研究

一、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起源与发展 

工笔花鸟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成 熟于唐代,兴盛于五代两宋。它以工细精 谨的笔触、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了大自然 的美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工笔花鸟画经历了从写 实到写意,从再现到表现的演变。尤其是 在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工笔花鸟画 逐渐融入了写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 术风格。 根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临汝阎村出 土的仰韶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约公 元前4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 面积最大的彩陶绘画,其中鹳鱼形象已显 现原始花鸟纹样的意象特征。

图1 北宋 崔白 双喜图

史论家张道 一先生认为,这种将自然物象简化为几 何纹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先民“观物取 象”的思维特征。至商周时期,青铜器上 的蝉纹、夔龙纹等昆虫、动物纹饰,通过 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独特的象征 性语言体系。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朱雀 图”展现了鲜明的写意性风格,朱雀的形 象并非对现实鸟类的写实描绘,而是通过 简洁而富有动感的线条勾勒出其灵动的 姿态。朱雀的形态被高度概括,以流畅 的曲线和夸张的羽翼展现出一种飞扬向 上的气势,体现了汉人对生命活力的赞 美。唐人诗画交融的文化语境更强化了 这种写意特质。

王维“画中有诗”的艺术 理念,在花鸟画中转化为物象与诗心的共 鸣。薛稷画鹤,杜甫观之即兴赋诗“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边鸾绘孔雀,白 居易赞叹“翠彩生动,金羽辉灼”。这种 诗画互文的审美传统,使得唐代花鸟画超 越了单纯的视觉再现,升华为一种心灵图 景。

图2 张见 桃花源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采用双钩填 彩的技法,使羽毛质感的精微表现达到写 实的巅峰。同时,徐熙开创的“落墨法” 则突破工整设色的传统,《宣和画谱》评 价其“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 而已”[1],为后世的写意性表现埋下了伏 笔。发展至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 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书鄢陵 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从而推动了绘 画审美从形似向神似的转变。北宋崔白的 《双喜图》(图1)在工谨笔法中融入动 态表现,树干皴擦笔法已具写意性特征。 当我们凝视这些穿越千年的花鸟形象,看 到的不仅是宋人观察自然的“理学”精 神,更能触摸到一个时代对生命本质的诗 性思考。

南宋法常的《松猿图》以水墨渲 淡突破院体规范,汤垕在《画鉴》中称其 “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2]。元代 倪瓒“逸笔草草”理论虽属后世总结,但 其审美取向实肇始于宋人的笔墨实践。明 代,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风,他“不 求形似求生韵”,体现出了花鸟画的写意 本质。其后,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又 提出了“摄情说”,强调“笔墨本无情, 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的主张。

清代邹一 桂在《小山画谱》中系统总结了“四知” 理论,即知天、知地、知人、知物,将写意性表现纳入其理论框架。[3]这些理论建 构使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从实践层面上升 到美学范畴。 

二、工笔花鸟画写意特质的生成机制

(一)线条写意性的多维阐释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骨 法用笔”原则,为工笔线条的写意性奠 定了理论基础。五代荆浩在《笔法记》 之“六要”中提出“笔有四势”:筋、 肉、骨、气。其中“骨”指线条的刚健结 构,需“生死刚正谓之骨”[4]。北宋李公麟《五马图》虽属白描作品,但其线条的 疾涩变化暗示着马匹不同的性情特征,这 种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

北宋郭熙在 《林泉高致·画诀》中认为:“故世之人 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 不滞也。”[5]这种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的 理念,在北宋崔白《双喜图》中的线条运 用以及《寒雀图》的枯枝描绘中得到了完 美的体现,其战笔水纹描既保持了物象的 结构,又透露出寒冬的萧瑟意境。其线 条用笔的顿挫、转折、提按展现了线条 的韵律感与力量感,准确地传达了画面的 意境。

图3 北宋 赵佶 瑞鹤图

元代赵孟 提出“书画同源”的理 论,愈发推进了工笔线条向书写性特征的 演进。到了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 总结了“十八描”技法,其中游丝描、铁 线描等工笔线法实际都蕴含着写意的基 因。再看文征明的《兰竹图》,以细劲匀 整的线条勾勒竹节,却在转折处暗藏隶书 笔意,恰如董其昌所言:“作画当以草隶 奇字之法为之。”(《画禅室随笔》)清 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意在 笔先,趣以笔传,则笔乃作画之骨也”, 强调了用笔在绘画中的核心地位。[6]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nYiDeShuXieGongBiFanShiXiaDeHuaNiaoHuaXieYiXingYanJi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