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战场中的“军民” 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中的关系

书画艺术网书画天地2025-09-22 12:28300
1942年11月,孔厥的小说就因由 此前写知识分子转向现在写农民题材而被周扬赞誉为 一个重要的进步,并且这个“农民”还是一个新的、 进步的农民。[23]张仃还特别指出,创作者在表现时应 注意边区的农民与中国其他地区农民是不一样的,边 区农民的特色就在于他是一个新型农民,是党教育下 的、觉悟的革命农民。[24]这种觉悟体现在他们生活和 意识中新的...

1942年11月,孔厥的小说就因由 此前写知识分子转向现在写农民题材而被周扬赞誉为 一个重要的进步,并且这个“农民”还是一个新的、 进步的农民。[23]张仃还特别指出,创作者在表现时应 注意边区的农民与中国其他地区农民是不一样的,边 区农民的特色就在于他是一个新型农民,是党教育下 的、觉悟的革命农民。[24]这种觉悟体现在他们生活和 意识中新的因素,譬如革命的信仰、为公的精神,而 不是根深蒂固的某些自私、麻木、愚昧的习性。这意 味着,艺术中新型工农的时代到来了!

的确,在当时可以看到的是,创作者们纷纷将注 意力转为发掘体现新型工农“有觉悟”的各个方面, 由此导致创作中的工农兵本身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 性大幅缩小,形象塑造也逐渐趋于一致。胡一川、 彦涵等人先前直接描绘人民群众悲惨命运的状态,在 1943年后的边区美术创作中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像彦涵1943年创作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中英勇斗 争、勇于搏斗的觉悟的、革命的“人民”形象,就连儿 童也不例外。

类似的形象塑造,还出现在彦涵该时期 创作的其他作品中,如《搏斗》(图9)、《不让敌人 抢走粮食》(图10)等。当然,这并不是说之前就没 有出现抗议与搏斗的图像,而是指在这之后当面对敌 人暴行时,“工农兵”只有一种形象出现,那就是 如同战斗英雄般勇敢、坚强,不怕任何困难、不畏艰 难凶险。 

结 论 

反“扫荡”的亲身经历与边区“拥军运动”的开 展,促使彦涵重新思考战场上的军民关系及其图式表 达。作者通过重建军民间的关系叙事,摆脱既往广泛 流行的“一军一民”图式存有的模糊语义,令“军” 与“民”各自在战场上的身份角色及职责属性得以明 晰。

特别是在对“民”的构思创作上,一方面,借由 最小化的社会单位家庭,真实体现了反“扫荡”斗争 中全民动员配合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介乎真实与 浪漫手法的运用中展现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新文艺理 念。其中有觉悟的、革命的“人民”形象,正是以彦 涵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自觉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 注脚,也是他们熔铸战时生活经验,投身民族形式的 革新探索。从中不难发现,一种彰显革命美术的新视 觉表征正在悄然而生。

注释 

[1]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语》,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2]陈晓南:《现阶段的美术要充分的发挥战斗性》, 《抗战画刊》1939年第26期,第9页。 

[3]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 第1卷 1924—1949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第3页。

[4][5][6][19]孙志远:《感谢苦难:彦涵传》,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217、217、237页。 

[7]李公朴:《民众动员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38年版,第10页。 

[8]沈秉成:《军民联合起来》,《同仇》1938年第4 期,第2页。 

[9]《军民合作歌》,《时调》1937年第3期,第1页。 

[10]朱德:《实行对日抗战》,《解放》1937年第1卷 第12期,第14页。 

[11]谢冰莹:《野战医院》,《宇宙风:乙刊》1939 年第3期,第142页。 

[12][16]力群:《论艺术的主题与题材》,力群著,薛 芯主编:《力群文集3》,三晋出版社2018年版,第 104页。 

[13]尹萍:《太行铁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版,第35页。 

[14][17] 陈毅:《论“扫荡”与“反扫荡”》,中国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将领论 抗日游击战》,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 287页。 

[15]刘伯承:《反对敌人大“扫荡”的战术指示》, 军事科学院编:《刘伯承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 社2012年版,第403页。 

[18]张国祥:《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 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20]彦涵在太行山亲眼目睹了当地山村被敌人扫荡的 情景:“到处断垣残壁,遍地瓦砾焦土,房子被烧, 水井被填,藏粮食的地窖被挖,牲口棚也空了……处 处可见棺木,时时可闻哭声;人们清理着被毁坏了的 家园,一个个低头无语,脸色灰灰的,情绪十分低 落……”孙志远:《感谢苦难:彦涵传》,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21]海燕:《镜子——记讽刺画展》,《解放日报》 1942年2月21日。 

[22]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 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23]周扬:《略谈孔厥的小说》,《解放日报》1942 年11月14日。 

[24]张仃:《画家下乡》,《解放日报》1943年3月 23日。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HanDangDiRenSouShanDeShiHouZhongDeGuanXi_4.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