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代表,曾宓在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上均取得显著成就。本研究通过梳理曾 宓的从艺历程、创新实践及理论建构,探讨其在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化、山水画构成范式的重构、题材的世俗化 拓展等方面的探索。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曾宓艺术成就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亦具有启示和借 鉴意义。
关键词:曾宓;文人画;笔墨;构成
曾宓(1933—2022)是20世纪末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实践 者。他深研黄宾虹“五笔七墨”体系,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推向浑厚华滋的 新境,同时大胆吸收西方构成主义与表现主义元素,通过直线笔意、几何 构成等手法重构山水范式。这种“借古开今”的创作路径,不仅使其成为 新浙派山水画革新的代表人物之一,更为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典型 案例。
一、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化
曾宓的创新实践以文人画写意精神为内核,通过笔墨转化、范式重 构、题材拓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他在笔法领域的革新实践,集中 体现为对传统文人画“一波三折”笔法的突破。其创造性地发展出“直线 笔意”[1]新范式,既延续了传统文人画“骨法用笔”的核心特质,又通过 几何化的直线造型处理,赋予作品鲜明的现代视觉特征。
曾宓《冬有大雪是丰年》 纸本设色 69.5cm×45.5cm 2011年
在曾宓的创作中,这种直线笔意多被用于表现树木,如作品《夕阳秋 更红》中便运用了竖向直线来塑造前景的枫树,以交错的枝条与密集的枫 叶构成画面的视觉支点。左上角由色点构成的土黄色块与右下角的墨黑色 块构成动态平衡,使画面充满张力。
这一笔墨革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 于曾宓对中西绘画的深刻思考:就中国绘画而言,曾宓察觉到传统文人画 婉转圆润的笔法在表达现代审美趣味时的局限性,深刻领悟到黄宾虹“五 笔”理论中“重”与“变”的实践价值;就西方绘画而言,表现主义绘画 强烈的笔触表现力与印象主义绘画极致的光影关系共同启发了他对点线张 力的探索。 在墨法探索中,曾宓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宿墨的深化上。他敏锐地 意识到“用笔,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尽了,但用墨,还有较多的空间”[2]。
这一洞见驱使他沿着黄宾虹开创 的以黑、湿、重为特征的墨法道 路前行,将墨色往更黑、更湿、 更厚的方向推进。[3]他通过强化宿 墨脱胶后墨色分布不均、覆盖性 强,以及水分自然渗透的特点, 将宿墨的表现力推向新的高度。有时他也会在墨中加入丙烯,以 增加厚度感。[4]经过改良的宿墨技 法呈现出更为浓黑浑厚的视觉效 果,配合泼、破、渍等墨法,极 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关系与墨韵 变化。
例如《碧水云山》中云石 的团块结构即得益于此。画面上 满幅浓墨不仅不显沉闷,反而通 过“以黑收白”的处理,在“黑 墨团”中开辟出“天地宽”的灵 动意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ieGuKaiJinZiChengYiGeZengDeYiShuChuangZu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