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28 14:38160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海派篆刻群体中高手众多,叶潞渊作为海派篆刻家的代表之一,以其渊雅闳正、野逸隽秀的印风在当时脱颖而出。叶潞渊早期篆刻作品中刀法以“短刀碎切”为主,而后兼学皖派,线条在之前的刚劲挺拔中增加书写感,流畅平和。用刀方面冲切结合,线条多残破,颇具“野逸之气”,与同时期印人陈巨来、王福庵,包括其师赵叔孺用刀皆有不同。叶潞渊形成独特的线条质感源于其“切”...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海派篆刻群体中高手众多,叶潞渊作为海派篆刻家的代表之一,以其渊雅闳正、野逸隽秀的印风在当时脱颖而出。叶潞渊早期篆刻作品中刀法以“短刀碎切”为主,而后兼学皖派,线条在之前的刚劲挺拔中增加书写感,流畅平和。用刀方面冲切结合,线条多残破,颇具“野逸之气”,与同时期印人陈巨来、王福庵,包括其师赵叔孺用刀皆有不同。叶潞渊形成独特的线条质感源于其“切”与“破”两种用刀技巧,从而以不同的线条处理方式影响到整方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叶潞渊;篆刻;刀法;野逸

引言

叶潞渊(1907—1994),近现代海派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江苏吴县东洞庭山莫厘人,名丰,字仲子,又字潞渊,以字行,号静乐簃、石林后人、小石林等,原名叶奕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家中排行第二,祖父是前清举人[1]。叶潞渊曾任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精于鉴藏,擅长书画,通晓篆刻,16岁时拜入当时海上艺坛巨擘赵叔孺门下,与同时期的陈巨来、方介堪、陶寿伯三人并称为赵氏门下“印人四杰”。叶氏篆刻作品呈现出野逸而不失古雅、闳正而不失隽秀的独特风貌,在当时海上印坛独树一帜。

一、“野逸之气”

叶潞渊篆刻,朱文线条流畅婉转,刀痕清晰可见,白文则沉稳厚重,线条间多残破之迹,透露出一种“野逸之气”。所谓“野逸”,作为一种美学形态,亦能反映人的某种精神风貌,在中国诗词、绘画、书法、音乐中均有体现。许慎《说文解字》释“野”为:“郊外也。从里予声。”[2]290郊外,即乡野、山野之意。而“逸”字则释为:“失也。从辵、兔。兔谩 善逃也。”[2]203逃脱、逃走为“逸”字的本义,但汉代之后,“逸”字不断演变、引申,含义逐渐丰富。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1张

图1 陈巨来 子孙保之

例如唐代李嗣真《书后品》在张怀瓘《书断》的基础上,将神、妙、能三品增至逸、神、妙、能四品,并将“逸品”视为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此时,“逸”除本义外,还成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又一重要概念,意指任情适意、寂静无为的自然心境。那么将“野逸”置于篆刻艺术中,可理解为狂野肆意、自然率性的技法体现,如潇洒自如、野趣横生的线条变化。此种类型的技法特点在叶潞渊的篆刻作品中显而易见,其圆朱文印、汉白文印、古玺印等作品均常用此法。

二、与同时期其他印人之异同

叶潞渊早年佳作多以圆朱文与汉白文印风为主,其圆朱文作品既展现出静穆安详的意境,又蕴含苍茫古拙、富有金石意趣的线条变化,同时巧妙地将邓氏以书入印、以刀代笔的技法特点融入其中。汉白文印则是呈平整浑厚的面貌。论及刀法,叶氏用刀在细腻中力求动态,次以求精,这一点在林乾良先生的《精工秀雅 出神入化》一文中有所提及。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2张

图2 叶潞渊 叶中子丰

叶氏篆刻,初喜浙派丁敬、陈鸿寿之法,运刀锋利,风韵于浑厚中微见苍茫。师从赵叔孺以后,渐归于工细一路。尽管其圆朱文以及汉铸印与赵氏门下诸公同称佳作,但从其线条上每每仍可觅见早年印作的苍茫痕迹。[3]陈巨来印风则以精工秀美、轩朗怡和著称,尤其钟情于圆朱文。

在圆朱文上,陈氏与其师赵叔孺追求相近,皆偏爱明快匀净、精细秀丽的线条美,赵叔孺曾赞誉陈巨来:“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4]赵叔孺亦擅长圆朱文,能以此评价弟子陈巨来,足见陈巨来圆朱文之精妙。陈巨来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圆朱文印风格如“子孙保之”(图1),线条细致流利,粗细变化微妙,线条完整无断,布局匀整和谐,疏朗通透。反观叶潞渊所作的“叶中子丰”(图2)一印,为其圆朱文中的典型之作。

线条虽仍属圆朱文精致一路,但在行刀过程中冲切结合,因此叶氏线条中呈现出一种斑驳感,相较陈巨来线条更具金石意味。叶氏的线条中时有分断,尤其在“丰”字上半部分,叶氏将其中距离衔接点较近的几处线条中间破开。这种现象可能由两种情况造成:一是叶氏在切刀过程中线条按照石料纹理自然断开;二是叶氏后期故意为之,以刀刃直接将线条横断。陈巨来与叶潞渊二人皆热衷于创作汉印,但风格迥异。陈巨来主张平和典雅,而叶潞渊则追求猛利野逸。从“车志义印”(图3)与“唐云私印”(图4)中可窥见二者不同的刀法表现。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3张

图3 陈巨来 车志义印

陈氏线条以“静”取胜,而叶氏则以“动”见长,二者区别明显。如沙孟海在《沙邨印话》中所感慨:“历三百年之推嬗移变,猛利之吴缶老,和平至赵叔老,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5]而叶、陈二人印风亦与此相对应,叶氏用刀猛利,陈氏用刀和平,共同构成了赵叔孺门下两种典型的印风。

叶潞渊承浙派丁、陈之法,擅切刀,其细朱文作品中可见其印风中所蕴含的“野逸之气”,印风可与之做比较的除陈巨来,还有王福庵。王福庵年长叶潞渊三十余岁,与赵叔孺交好,其与叶潞渊相识于赵叔孺处,二人常通书信,交谈艺事。因此,叶潞渊在深研篆刻的过程中,或也受到王福庵印风的影响。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4张

图4 叶潞渊 唐云私印

以下将通过二者作品详细分析叶氏与王福庵技法上的异同之处。王福庵的切刀技法源自浙派先贤,他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减小了碎切下刀的幅度,并在切下后以圆转运刀作结。从“游艺室”(图5)一印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福庵无论是处理长线条还是边框,都主要采用了自己的圆转碎切技法,冲刀使用较少。

因此,如果仔细观察王福庵的线条,我们会发现其上有连续且均匀的波动刀痕。他的印风以圆柔温润为主,柔中带刚,给人以君子藏器之感。叶潞渊的用刀技法同样源于丁敬、陈鸿寿等人,但与王福庵取舍不同的是,叶氏对浙派的碎切技法进行了弱化,仍以切刀为主,同时在个别地方辅以冲刀。

从叶潞渊的“潞翁”(图6)一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浙派左右摆动的冲刀幅度减小,特别是在转折处,减少了切刀带来的方折感,在长线条处则冲切结合,增加了邓派线条中的书写感。叶潞渊的篆刻作品以方正为主,无论是细朱文还是白文印,都呈现出这一特点。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赵叔孺的篆刻风格与其为人一样严谨,治印如颜平原折钗股般平直,这与同期王福庵的圆润之感截然不同,对叶潞渊影响深远;其二,叶潞渊深谙浙派陈鸿寿、赵之琛的印风,使自己在篆刻上偏向于方整一路,后来他又融入了邓派的柔和之法,形成了刚柔相济、野逸隽秀的独特风格。

三、“切”与“破”

叶潞渊篆刻作品中的线条所蕴含的斑驳感、锈蚀感,是其表现“野逸之气”的重要手段之一。斑驳感指的是线条中出现的毛边,这不仅体现在笔画上,也体现在边框上。锈蚀感则是叶潞渊在运刀过程中将线条大胆断开与粘连融合,在其汉印与古玺印作品中常见。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5张

图5 王福庵 游艺室

而叶潞渊为突出以上两点所运用的刀法技巧,可大致分为“切”与“破”两方面。“切”指的是浙派诸家所擅长的短刀碎切,叶潞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与改良;“破”则是叶潞渊在治印完成后,用刀刃在字内点画、字外边框上直切,破开印章原有空间,使整体章法更为通透和谐。其中,“破”字尤为突出,此法与模仿古印中的自然残破有异曲同工之妙,力求达到自然古意的效果。沈野在《印谈》中记载:

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6]

叶潞渊的“破”法与上述两位的做法相似,使印章看起来自然天成,充满古意。以下将对其“切”与“破”两种技法进行追本溯源,详细分析。

曹宝麟先生在《浙派篆刻的后起而先亡》一文中提到的“以刀刻篆”[7],指的就是浙派开创人丁敬所强调的切刀法。丁敬通过切刀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及其艺术理念,将篆刻艺术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领域,突出了刀法在篆刻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浙派篆刻艺术的核心,影响了大批的篆刻家。叶潞渊在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均以赵叔孺为楷模,但后期的技法表现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其师赵叔孺渐行渐远。就用刀特点而言,赵叔孺用刀干脆爽利,线条整饬劲挺,几乎不见碎切痕迹,毫无犹豫之势。叶潞渊曾这样评价其师: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6张

图6 叶潞渊 潞翁

孺师一生苦研秦汉玺印,精心结撰,治印工稳平实,丝毫不苟。平实中寓生动,秀雅中见雄劲,绝无板滞之失,更无妄怪之嫌。[8]

叶潞渊的篆刻作品,即便到了晚年,仍可见浙派切刀的遗风。虽然他也用刀爽利,但线条中却多了几分斑驳感。因此,在用刀方面,他与赵叔孺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从其作品中即可窥见一斑。赵叔孺的“序文铭心之品”(图7)是其49岁时所作的细朱文代表作品,多采用冲刀技法,线条细致挺健,点画衔接处无明显焊接痕迹,整体印品风格隽秀雄劲。

再来看叶潞渊的“春在楼”(图8)一印,采用碎切用刀,线条相比其师更为斑驳,破碎感显著,尤其是边框部分。叶氏从外向内用刀刃无规律敲打,使得线条内部相较于外圈更为光滑。而“在”字线条上则留有不规则刀痕,这足以看出叶氏在线条质感上的追求与其师赵叔孺有所不同。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7张

图7 赵叔孺 序文铭心之品

关于叶潞渊的“切”与“破”二法,“切”指的是他弱化浙派切刀幅度,辅以冲刀,使线条呈现出毛边、崩裂的随机效果,从而达到天然且富有金石意味的艺术境界;而“破”则是指破点画、破边框,以达到“不齐”的残破效果。以下将结合叶潞渊的作品对“破”法进行深入分析。“露园园丁”(图9)一印中点画零落、线条破碎断裂,给人以斑驳苍茫之感。“丁”字取自周代金文,平铺填实。观其印面,刀痕多显不自然,碎刀切入,少有冲刀。整方印展现了叶氏“小心收拾,大胆奏刀”的篆刻手法。其中,“破”法体现在边栏处,“丁”字很明显是叶氏用刀刃大力破开所制。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8张

图8 叶潞渊 春在楼

包括印面右上角处,刀痕明显,意在通过破此处来减轻重量,使整方印更加和谐。这种情况在叶潞渊现存作品中屡见不鲜。而叶氏的“破”,笔者认为并不仅是为了避免线条流滑的弊端,更在于突破自我。叶氏早年的圆朱文作品与陈巨来、赵叔孺风格相近,难分高下。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去突破则难出藩篱。

结语

叶潞渊以切刀技法创造出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的线条,用以增强印面的虚实对比,从而调节整体“静”与“动”的和谐。他的作品工而不佻,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辅以冲刀技法,干脆老辣,线条断而不碎。叶氏能够弱化浙派切刀技法,融合其他技法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是从他的学习路径还是审美理念来看,都展现了篆刻艺术中线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同时,他能上溯先贤而别开生面的艺术追求也为众多篆刻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叶潞渊篆刻刀法特点及成因初探 叶潞渊 篆刻 刀法 第9张

图9 叶潞渊 露园园丁

参考文献

[1]林乾良,陈硕. 二十世纪篆刻大师[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68.

[2]许慎. 说文解字[M]. 徐铉,校订. 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林乾良. 精工秀雅 出神入化[M]//黄惇,余正. 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9.

[4]陈巨来.安持精舍印最[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5.

[5]蒋频.印人逸事[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43-244.

[6]沈野.印谈[G]//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64.

[7]曹宝麟. 浙派篆刻的后起而先亡[J]. 书法,2023(11):151.

[8]叶潞渊. 渊雅闳正 瑰丽超隽: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微[J]. 书法研究,1985(1):7.

图版说明

图1选自《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图2选自《静乐簃印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图3选自《中国篆刻聚珍 第二十九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第100页。

图4选自《静乐簃印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图5选自《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图6选自《叶潞渊印存》,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93页。

图7选自《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图8选自《静乐簃印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图9选自《叶潞渊印存》,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5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eLuYuanZhuanKeDaoFaTeDianJiChengYinChuT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