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饶宗颐乡邦山水中的文化母题 以《潮州八景图》册为例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09-16 09:035370
现世之思与人文关怀:饶宗颐乡邦山水中的文化母题 —以《潮州八景图》册为例饶宗颐作为中国一代学术大儒,其学术成 就早已响彻当今学术界。而在其治学之路的另 一面,则是给予饶公生命的艺术力量。饶宗颐 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极深,他10岁学画,弱冠 之年便已懂得书画之道。在饶宗颐的学术生涯 中,我们不难发现,饶公对于艺术的探索从未中 止。  饶宗颐《潮州八...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一、古典文明:登高与怀古 

清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曾说:“粤东 人才最盛,正以僻处岭海,不以中原江左习气 熏然,故尚存古风耳。”〔1〕 饶宗颐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继承是颇为深厚的。上至宋元,下至明 清,从“元四家”再到清初“四僧”,饶宗颐均有 过透彻的临习感悟,十分注重传统山水美学中 的意象精神与哲理情思。饶宗颐曾经有一本论 文专集,里面就收录了多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 居图》的论文〔2〕 ,其《潮州八景图》即蕴含着古 时悠久的文化母题,如对“登高”与“怀古”的 母题表现。

饶宗颐乡邦山水中的文化母题 以《潮州八景图》册为例 饶宗颐 《潮州八景图》 第1张

[南宋]朱光普 江亭闲眺图页 23.9cm×24.4cm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潮州八景图》绘于2004年,当时饶公已 有88岁的高龄。这八幅作品均为独立册页,首页 题隶书“潮州八景”四字。左侧记有“甲申中秋 以宋人尽道济法写之选堂八十八”。在这系列 图册中,经常能够看到画中人于寺塔中的登高 之景。如《凤凰时雨》(图1)的画面左侧,可见 四面江水环一楼阁,楼阁中有人凭栏远眺。

注 意的是,画中人物并非现代人物形象,而是以古 代高士的形象出现。这种凭栏远眺的士人形象 在宋代小景画中十分常见,如朱光普的《江亭 闲眺图》(图2)、朱惟德的《江亭揽胜图》(图 3)等,可见饶宗颐对传统山水画风及文人登高 审美趣味的追踪之意。北宋陈师道有诗:“登 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九日寄秦 觏》)饶宗颐亦有词:“赤柱绿波别墅,临流植 援,旷地筑台,天风入座,令人神观飞越。”(《长 洲集小引》之一)“登高远望,心旷意远,怀古幽 思”,成为饶宗颐在其诗词世界与绘画世界中所 构建的一种审美心境与视觉空间。 

同样,在《韩祠橡木》《北阁佛灯》《龙湫 宝塔》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画家对“登 高”与“怀古”这种传统文化母题的暗示。韩祠 橡木本位于潮州城内的韩文公祠旁,因橡木树 龄悠久且姿态奇特,所以被列为“潮州八景” 之一。但饶老并未突出这棵橡木树,而是将祠 堂放置一高处,周围着以丛林烘染。

饶宗颐乡邦山水中的文化母题 以《潮州八景图》册为例 饶宗颐 《潮州八景图》 第2张

[清]石涛 山水图册《登岳阳楼》 纸本设色 20.3cm×27.5cm 大英博物馆藏

画面右下 方,有一条石阶蜿蜒地通向祠堂,似乎有意突 出传统文人趣味与祠堂怀古之意涵。祠堂文化 在潮汕地区十分兴盛,如今的潮汕地区还保持 较为完整的家族信仰与家族文化,饶宗颐的学 术养成即根植于其深厚的家学家风。在饶宗颐 的诗词观念及回忆录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饶 公对于家学润泽与家族历史的诸多描述。

在这 幅《韩祠橡木》(图4)中,饶宗颐将具有典型 家族意义的“祠堂”放置于高处,并尝试在传 统古风与现代画法之间作出某种联系。在这一 描绘过程中,饶宗颐在构图上并未采用全景式 画法,只是截取一景,其截景式的山水图式与 登高怀古的意象描绘,颇有清初画家石涛的影 迹(图5)。

正如在石涛的山水画中,截景式画 法十分常见,且画家经常将自己描绘在一处土丘上(图6),这种土丘在美术史家巫鸿看来, 具有特别的意义。巫鸿将这种土丘视为一种独 特的废墟,它从未在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中消 逝,荒丘的贫瘠和荒芜引起了画家和诗人石涛 的怀古之思〔3〕 。而“祠堂”作为一种象征家族 精神的场域,与土丘一样,其本身就是一处令 人伤感、怀思的文化符号。

尤其是,对于潮汕地 区的家族信仰来说,家族故事与祠堂精神在当 今尤显珍贵。但随着人口的流动与迁移,祠堂衰败与拆除的现象越来越多,家族文化及其历 史的继承面临着消逝的危机。《韩祠橡木》暗 含着饶宗颐对于祠堂盛衰与家族继承的现世 思考。祠堂于此时,既有祖先逝去的荒芜,又有 安放精神空间的双重哲学属性。

饶宗颐乡邦山水中的文化母题 以《潮州八景图》册为例 饶宗颐 《潮州八景图》 第3张

  [清]石涛 山水图册《登雨花台》 纸本设色 20.3cm×27.5cm 大英博物馆藏

而画中的那座 位于高处的祠堂,正是以传统文人画中的简陋 的屋宇形象展示,留给观者诸多遐想。如何才 能重现家族昌盛?那蜿蜒的石阶则意指了画家 于“登高”这一行为中所潜在的怀古意识,进而使这幅作品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象征意义 与古典气韵。 明末画家龚贤曾说“亭子宜着高爽处” 〔4〕 , 屋亭在山水画中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它影响 着观者的视觉期待与视觉体验。

在《北阁佛灯》 (图7)这幅作品中,饶宗颐就将一庙宇安放在 高耸的山坡上,山脚下有几座房屋与城墙隐现, 远方则是几座朦胧的远山。那座孤独的古寺仿佛在注视着世间往生,佛灯不灭,默容万象, 照于人间。饶宗颐虽未画佛灯,却将佛家“静 观”“济世”的哲学内涵凸显出来。饶公曾说: “禅家之学,影响及于艺事,自元以来,已深入 于诗流画伯之心坎。”〔5〕 待一雨普滋,即山川秀 色。

在对现世的描绘中注入恒久的中国古典文 化精神,也许正是饶宗颐绘事中的可贵之处与独 特所在。这幅画亦如晚明祁彪佳曾在《寓山注》中所勾勒的意境:“空怆斜阳衰草;回觞兰渚,尚 存修竹茂林。”〔6〕 而那座位于高处的庙宇,也许 正是画家隐遁自然和思考人世的精神场所,以此 彰显出深藏于画中的文化母题,整幅画面给人以 无限的禅思意味与怀古之意。 

可以说,不论是凭栏而眺的高士,还是建 在高处的祠堂,抑或是位于山顶上的庙宇,都成 了引发人想象的象征性符号。徐珂辑《清稗类钞选》中载:“尝谓画家不善画空,千古缺处。 画是醒时作梦,梦或无理却有情。画不可无理, 正妙有情。”〔7〕 饶宗颐的山水画使人有意忽略 技法,将古人的画理思想与禅宗哲学竭尽所能 地融入进来,试图使观者关注画面背后的历 史语义与审美情境。

在这几幅作品中,饶宗颐 正是为观者描绘出一种文化原境—“登高望 远”与“怀古幽思”,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母 题与士人精神的创造性继承。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ChaoZhouBaJingTuCeWeiLi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