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鸟画坛派别众多,极为兴盛。初 期,石涛、朱耷等人发展了徐渭的大写意画 风,自具风貌;恽南田以徐崇嗣的没骨法为 圭臬,并注重写生,有“常州派”之称。中 期,“扬州画派”崛起,其作品个性张扬、 不守绳墨。晚期,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 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潘 天寿《中国绘画史》),将清代晚期花鸟画 创作推向一个新境界。
《菊石雁来红图》清·赵之谦纸本设色 139.6cm×3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 叔,号铁三、憨寮、无闷等,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历任江西鄱阳、奉新、 南城等知县。其工诗文,擅书法、篆刻、绘 画。他的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 如,后自成一格,奇崛雄强;篆刻初学浙、 皖两派,后突破秦汉玺印规范,吸取古钱 币、汉铭文和碑版等篆字入印,作品苍劲雄 浑;绘画学恽南田、石涛而又有所变化,开 创了清末写意花鸟画的新风。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菊石雁来红 图》,是赵之谦绘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赵 之谦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秋 菊、绣球、湖石和雁来红这些皆为中国传统 文人画家喜欢描绘的物象。菊花有清净高洁 之喻,绣球含淡雅脱俗之意,雁来红有孤傲 清新之风。他将三者同绘于一纸之上,以喻 示自己高尚的人格操守。
《菊石雁来红图》(局部)
此图中,画家虽以 秋季代表性的花卉布满全幅,但并未给人以 拥挤之感,更没有杂乱之弊。画面的密集处 与上方大面积的留白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 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 得益于他对篆刻章法的熟练运用。此画打破 了清代以前中国画四平八稳或狂放不羁的构 图藩篱,而于平稳中取奇巧、于险境中求稳 妥。
笔墨精良,画中枝条以书法笔法出之, 宽博淳厚,水墨交融,色彩清丽脱俗。作者 以擅长的北碑行书题写“载之五兄大人属画,赵之谦”,与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郑振铎 在《近百年中国绘画发展》中称赞赵之谦的作 品:“在艳裹浓装里呈现出了个人所特有的下笔 如风、既紧实又潇洒的风貌。”
赵之谦早期主要以没骨法画花卉,取法恽南 田一派,设色浓艳,用色重于用笔;后期则以书 法、篆刻技法入画,吸收“扬州画派”画风, 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菊石雁来 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画风痕迹在此已 大大减弱,赵之谦的个人特点得以突出,正所谓 “密成花不见”,他已巧妙地将各家技法熔为一 炉。
具体地说,碑质的线条是支撑这幅画的主要 元素,也就是潘天寿所说的“以金石书画之趣作 花卉”。赵之谦此图笔力浑厚,得益于其深厚的 书法功底。从此图的署款可看出他的魏碑体风 采,反映在绘画上就是用笔带“金石气”,用 线力透纸背,行笔如刀割石。赵之谦此图以朱 画雁来红数株,弯弯曲曲,参差错落;绣球以 双勾法填彩,以花青画叶,以稍重的颜色勾叶 筋;菊花用勾染法画出,层次感强;湖石以书法 笔法绘写,秀美俊朗,笔法灵活,颇有意趣。
此 图设色虽不浓重,但却色墨浑融、色彩沉稳,富 有古韵,与赵之谦早期设色浓丽的画作相比更显 淡雅。 赵之谦在艺术上追求“古意”。由于他长 期从事金石之学,所以对“古意”有着独到的 见解,其审美取向也由“浓艳”转向“古艳”。 他以金石的清新熔铸了自己的画风——既有伟岸 的体貌,又有俊逸的神采。“拙”为笔墨至境, 赵之谦以“拙”的笔墨、“拙”的色彩缔造出自 己绘画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拙”的境地,“须 经历一切境界,然后解悟”(赵之谦语)。由此观 《菊石雁来红图》:金石用笔,笔力遒劲,墨 色酣畅,设色古艳,构图充实,水墨交融,古 茂沉雄,具有一种大巧若拙之美。赵之谦曾曰: “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 难求。”他作品中那独标一格的审美意趣与宏肆 古丽的艺术情趣,为其后花鸟画的发展开辟了 新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oZhiQianJuShiYanLaiHong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