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1829-1884),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 字 叔。其所居曰“二金蝶 堂”“苦兼室”,工诗文, 篆刻、书法、绘画无一不 能、无一不精,均能融汇古 今,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对后世艺坛产生巨大影响, 堪称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史上 之全能。书法初学颜真卿, 后受包世臣书论《安吴论 书》的影响改学北碑,篆隶 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 倔雄强,别出时俗。其传世 著作颇丰,有《章安杂说》 《补寰宇访碑录》《六朝 别字记》《国朝汉学师承续 记》《勇庐闲诘》等,另编 有《光绪江西通志》《鹤斋 丛书》等。
《铙歌册》(局部)清·赵之谦 32.5cm×3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 一位传统知识分子,赵之谦 从未放下入仕之志。他屡考不 仕,准备花钱捐官。清代捐官 有非常严格的程序,但捐官补 缺时间比较短,这是他能够走 上仕途最行之有效、最快捷的 方式。1872年,43岁的赵之谦 终于捐官成功,赴任江西一知 县。然而,官场境遇、生活条件未能如其所愿,反受官场的 倾轧、生活的困顿、身体的病 痛所迫,这或许是其在篆刻艺 术如日中天之时封刀的主要原 因。同时,由于刚硬的性格, 其在官场上一直怀才不遇,始 终未得升迁。不能不说,清代 官场上只多了一位可有可无的 知县,却早早失去了一位惊世 骇俗的书画印艺术大师。
赵之谦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 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玺印规 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 路。尽管赵之谦一生所刻印作不足400方,但他 已站到清代篆刻的巅峰。其中诸多的经典名作, 影响着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 孺、易大厂等,直至现在。
《史游〈急就篇〉》清·赵之谦
康乾盛世之后百余年间的书法史,有一个鲜 明的时代特征:名书家无一不习汉魏石刻碑版, 并将其作为创新、变革的基础,使得篆隶书重放 异彩。赵之谦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与飘逸 洒脱的行草书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为数众多的 优秀作品,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的美妙感觉, 令人拍案叫绝。
赵之谦篆书录《史游〈急就篇〉》中堂便是 其一,文曰:“进近公卿傅仆勋,前后常侍诸将 军,列(据文意,此字为“列”,但篆书“列” 字字形未见此写法)侯邑有土臣封,积学所致非 鬼神。”此作与其《铙歌册》及收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的《许氏说文叙》,无论是从结构还是用 笔上分析,应属同一阶段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 妙。
全篇融汇汉篆法,又有隶书、楷书笔法糅 入其中,起笔处多方隽,复具魏碑书法特色,方 中带圆、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构严谨,结体 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 之势,奇正相生。篆法精丽,不强求刀石趣味, 所以写得圆通婉转,能化刚为柔。起讫处大多未 作藏锋,易见笔法之行踪,不同于一般篆书之圆 润流美而别具特色,由此可见赵之谦书法熔铸古 今、各体杂糅、终为己用的独特书法面貌。虽然 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书法风格观照,当为赵 之谦壮年时期的篆书代表作,其特点如下:
一、结构活泼,妩媚多姿,摇曳生趣。结体 修长,上紧下松,不同于一般篆书的中正对称, 而求正中寓奇、奇正相生。
二、用笔丰富,强调提按,侧锋取妍。横画以碑法竖切露锋而入,然后顺势右行,每笔 必为长曲线,收笔横切而断,犹如断岸;竖 笔、短竖笔几乎以圆笔或方笔为之,长竖笔 楷化行笔,收笔时略作顿笔后类似悬针,捺 笔亦同理;竖笔、捺笔收笔虽为出锋,但含 蓄多于锋芒毕露,毫无懈怠。
三、用墨饱满,华滋润泽,犹如春风带 雨,氤氲弥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oZhiQianZhuanShuShiYouJiJiuPian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