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众多文人参与绘画促使书画结合
画家的身份、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 对于其艺术作品的风格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 响:因为这决定他们与绘画的关系是依附关系 (靠绘画谋生),还是调节生活、陶冶情操、修 身养性,也决定他们对绘画的理解是听从上级 命令、安排,还是迎合大众、市场的审美需求, 还是由心而出、随性挥洒、自由创作,也决定他 们对绘画的态度是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一 步,不敢谈创新与突破,还是“我手写我心”,自 然而然,不断超越。画家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生 活环境,也决定了他的艺术修养、文学修养,进 而决定了他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宋代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宋太祖赵匡 胤在建国初期就定下了“本朝以儒立国”的基本 原则〔13〕 ,统治者大兴科举,大批文人通过科举 进入了仕途,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 元代则完全不同,统治者靠武力征服了中原及 江南,完成了统一大业,他们认为只有武力才 是强国之根本,不重视文人儒士以及科举,尤 其对汉文化的儒家传统不以为然。
统治者中止 科举,致使大批文人失去了人生方向,后来虽然 一度开放,但录取人数实在太少,而且在录取 过程中还歧视汉族知识分子,所以元末学者叶 子奇对科举取士的评价甚是准确,其云:“至于 科目取士,止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 具,世犹日无益,直可废也。”〔14〕 我们可以想象, 大批文人们,尤其是生于南宋的文人,自小便受 到读书仕进、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苦 读寒窗,希望能够一朝登第天下知,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是 科举不兴、入仕无门,于是他们便转向隐匿,自 娱自乐,而其中书、画则是不少文人的选择。
文 人们能书、会诗,他们参与绘画的结果就是改变 了绘画的审美方向,从宋代精工细腻的院体转向 了粗放自由、随心书写的文人画风。 宋元两代主流画家的身份有着较大区别。从宋到元,主流画家的身份从宫廷画家为 主转变成文人为主,“文人群体掌控了绘画话 语权,决定了绘画发展的方向” 〔15〕 。
主流画家 身份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绘画的变革,使绘画从 书画分离转变为书画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下宋元画家主流身份的不同。通过对北宋、 南宋、元代的宫廷画家、文人画家、文人士大 夫画家身份进行梳理,发现从宋到元,画家的 身份格局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宫廷画 家,北宋有82位,南宋有92位,元代才有13位。
2 .文人画家,北宋有3位,南宋有1位,元代则有 19位。3.文人士大夫画家,北宋有49位,南宋49 位,元代47位。 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由宋到元,宫廷画家 的数量在递减,文人画家数量在递增,文人士 大夫画家数量虽然没有变化,但其实百分比在 提高,因为元代时间比北宋、南宋短一半,整体 画家数量也不如两宋。由此可见,文人参与绘 画的人数越来越多,文人画发展的动力越来越 强劲,而宫廷绘画则逐渐退出画坛主流。
此外,宋元两代能画墨竹的画家数量也是 一个侧面呈现。据不完全统计,北宋能画墨竹 的画家很少,仅有13位,而且所画墨竹极为工 整细腻;南宋逐渐增多,达到23位,而且增加 了墨梅、墨兰的题材;到了元代,水墨梅、兰、 竹题材在画家创作中极为普遍,有迹可循的画 家达到了73位,这些画家不仅包括文人画家与 文人士大夫画家,而且还有很多是社会民间画 家,甚至是宫廷画家,如韩绍晔“墨竹学乐善老 人” 〔16〕 。
此外,墨竹的技法风格在元代也越来 越粗放,趋于简笔。这说明受文人画理论与技 法的影响,不管是文人士大夫画家,还是宫廷 画家,都出现了向文人画审美靠拢的倾向。 通过分析宋元两代画家主流的身份以及 所占的比重,可见宋代以宫廷画家为主,元代则 以文人为主,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群对绘画的审 美标准以及绘画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引导。宫 廷画家倡导细腻精工、色彩华丽的画风,文人 画家则倡导粗笔写意、以书入画的画风。元代 画家主流的文人身份促使绘画发生了改变。
在 元代大量文人参与绘画之后,他们的审美也直 接影响了其他画家群体,如职业画家盛懋受到 赵孟頫等人的影响,画风向粗笔写意靠拢,还 有他的儿子盛著用笔粗放,在其作品《沧浪独 钓图》中可见一斑。社会民间画家商璹“喜画山 水,得破墨法” 〔17〕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道士画 家方从义,其作品《武夷放棹图》《高高亭图》 (图7)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受文人画技法的 影响。
他远宗“二米”,近学赵孟頫、高克恭, 又融入己意,用笔放浪纵横,意笔挥洒。由此可 见,元代的不少文人士大夫画家、社会民间画 家,甚至是宫廷画家,都在朝着文人画家的审 美方向变化,虽然他们可能缺少文人画家深厚 的文学修养与才情,但这种嬗变的趋势不能不 让人引起注意。
结语
由宋入元,绘画经历了从书画分离转变为 书画结合,体现了两个朝代画家主流不同的身 份格局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审美标准,也体现宋 元两代统治者对文化、对绘画的态度。需要指 出的是,相对于宋代,元代绘画的书画结合很 明显;对比明清,元代绘画的书画结合则并没 有达到成熟的状态,而是处于书画结合进程中 的重要阶段。元代绘画的书画结合为明清时期 对笔墨独立审美价值的追求、对以书入画的进 一步深化,都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
注释 :
〔1〕〔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189 页。
〔2〕〔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 (第 1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93 页。
〔3〕〔北宋〕邓椿 :《画继》,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 2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04 页。
〔4〕〔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 (第 2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57 页。
〔5〕〔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俞剑华注释,江苏 美术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2 页。
〔6〕〔北宋〕米芾 :《画史》,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 1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81 页。
〔7〕〔明〕沈颢:《画麈》,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 4 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815 页。
〔8〕〔北宋〕邓椿 :《画继》,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 2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07 页。
〔9〕〔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819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476 页。
〔10〕张桐:《元代山水画画法转捩与笔墨本体的建立》,《上 海文博论丛》2010 年第 4 期,第 89 页。
〔11〕李德壎 :《吴镇诗词题跋辑注》,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40 页。
〔12〕徐显 :《稗史集传》,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第 5 页。
〔13〕〔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2940 页。
〔14〕叶子奇 :《草木子》,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82 页。
〔15〕李晨辉:《元代绘画风格与画家身份、心态研究》,《艺 术探索》2022 年第 5 期,第 21 页。
〔16〕〔元〕夏文彦 :《图绘宝鉴》,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第 100 页。
〔17〕同〔16〕,第 97 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shfldshjhsyhhbmzb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