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在宋代书学史中不仅成为一座重要的文化 丰碑,还引领了北宋书法主流风格的确立和发展。他 的书法风格以端庄典雅、雄健深厚著称。这种风格不 仅契合官场文书对规范性的要求,而且因其笔力遒劲、 气势恢宏,尤其适合题写大字牌匾。因此,“颜体”凭借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成为宋代乃至后世 文人墨客竞相学习的对象。历代书法评论家对其书法 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颜书”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为北宋书法审美标准和创作范式的形成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颜真卿书法对北宋书风的影响涵盖了整个文人士 大夫阶层。宋代书家大多取法于颜真卿行书,如冯班 在《钝吟书要》中所述:“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颜真卿在宋代的影响力堪比王羲之在唐代的地位。史 学家范文澜所言:“宋人之师颜真卿,如同唐人之师 王羲之。”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掌权,书法被他们 视作缓解政治压力的工具或消遣把玩的对象。在学习 颜真卿书法时,他们多取法行草书,更侧重于抒发性 情,这直接或间接地打破了唐代法度严谨的书写风格, 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部分书家精翰墨, 学“颜体”,留下了不少可观的书法作品,传承了颜 真卿的忠义气节。他们还将颜真卿视作儒家传统和政 治集团的领袖,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北宋文彦博的《行草书三札帖》与颜真卿的《祭 侄文稿》中均有涂改痕迹。《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 极为悲愤的情绪下所写,字里行间笔势连绵,能让人 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起伏,其中充满着对侄儿的深切哀 悼之情。在情绪失控之处,字体开始倾斜,有多处涂 改痕迹,情感抒发达到极致。《行草书三札帖》则是文彦博对浚河之事解决办法的简单叙述,写作过程中 多次涂改,且涂改面积较大,笔法呈块面状。
将二者 放在一起对比,可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似乎是 文彦博艺术灵感的来源。从字形取势看,二者在结构 处理、轴线摆动和气韵连接上有相通之处。这源于文 彦博长期对颜真卿书法的不断学习。他在接受“颜书” 造型习惯的同时,尝试寻找“颜书”的内在规律,在 字组关系的处理上与“颜书”已然具有了一定的默契。 元人蔡景行在题跋中曾描述《信宿帖》的书法特 色:“银钩铁画,出入于唐贤颜柳之间,其端重刚劲, 类乎为人,百世之下,见者肃容瞻慕焉。”由此可见, 韩琦的书法取法自颜真卿、柳公权。不过,他从颜真 卿肃穆的书法风格中解放出来,书风稍显轻快活泼。
从视觉上看,《信宿帖》字字雄劲丰腴,巧妙地运用 了点画的粗细对比,整体横轻竖重。细笔画出锋处既 收敛又强调锋芒,完美继承了颜真卿书法多力丰筋的 特点,整体书风气势磅礴、厚重朴拙。《信宿帖》中点、 竖、撇、捺等笔画较粗,字中若有两竖,则右竖较粗。 这足以看出,长期钻研颜真卿书法技巧的韩琦有着过 人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在这场跨越时代与距离 的研习中,韩琦很好地领悟了颜真卿章法结构的精髓。 从整幅作品来看,各行分明且连贯,字里行间尽显大气, 必要之处留有空白,在章法上达到了与颜真卿书法的 统一。
然而,这种接受方式极易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使书家在用笔时失去一切活泼的元素。韩琦在颜真卿 所营造的特定模式范围内进行变动,作品和“颜书” 面貌十分相近,同样苍茫大度、厚重朴拙,只是用笔 较颜真卿而言更加轻松、欢快。作为一位偏爱颜真卿 的正直之臣,他能观察、领悟至此也实属在情理之中。 富弼的《温柑帖》与颜真卿的《乞米帖》也有很 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字距 近而行距远。两帖皆行距较大,整体富于变化,构建 了字距近、行距远这种充满矛盾的对比形式。第二, 大小错落有致。二者均为行书。进行章法安排时,书 家在维持整体大小统一的前提下,力求表现出大小错 落之态。第三,险中有正。在章法布局中,二者或向 右取势,或向左取势,通过单字的倾侧取势与字态跳 动,使行气自然有趣,再借助行与行之间的倾斜关系, 实现整个章法的平衡。
《温柑帖》字体风格乖张,结 体疏朗,形态偏扁且宽。富弼的字既能看到“二王” 的影子,又与颜真卿《乞米帖》的相似度极高,均含 蓄内敛,字字蕴含中庸之道,虽然不拘泥于法度,但 书写习惯却源于法度。富弼对颜真卿的接受是明确且 成功的,每个字都力求准确,整体风格平淡天真,趣 味十足。 “宋人之师颜真卿,如同初唐人之师王羲之。” 到了南宋,书家大多对北宋书家亦步亦趋,没能出现 一位足以引领时代的杰出书法大家。不过,这些书家 不论是在人品德行还是书法风格方面,都深受颜真卿 的影响。南宋诗人陆游曾言:“学诗当学陶,学书当 学颜。”其用笔凝练婉转,结体宽博雄浑。从他的摩 崖大字《焦山题名》及行书《秋清帖》中,明显可见 取法颜真卿的痕迹。张孝祥自称“法颜书”。学习颜 真卿书法是张氏家族的传统。明代书法家詹景凤将其 书法概括为“其结造盖以鲁公法,中函分书方劲古拙、 斩钉截铁之意,以成一家”[11]。此外,诸如学米芾的吴琚、 学黄庭坚的王十朋等人,在书法学习上也都表现出对 北宋书风的热衷。南宋理学注重尊卑,崇尚秩序,同 样对颜真卿予以标榜和推崇。
理学所提倡的“人格理 想”,使得南宋书家以颜真卿为取法对象,歌颂他忠 烈的政治形象。然而,南宋书家虽对颜真卿接受程度 极高,却过度强调了人的德行,这导致书法家个性特 征的缺失,进而削弱了南宋书家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南宋书法走向衰微。[12] 后人既景仰颜真卿人品,又敬重他的艺术成就, 颜真卿书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书家的 学习和取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颜体”书风。清代 何绍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时,取法他的“篆籀气”“金 石味”,曾提到“吾闻草圣书,精诣在楷则。又闻鲁公书, 横平而竖直”。
何绍基堪称“学颜大家”。他从篆隶 入手学习楷书,深得“颜体”韵味。颜真卿书法对宋 代政治统治及书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更是意 义非凡。宋代书法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起步。宋人不 满足于书写法度严谨的唐楷,多数人转而钻研行楷, 且学习书法往往从颜真卿入手,因而颜真卿被视为书 法的集大成者。如今学界对颜真卿的研究更为广泛, 只是仍旧多以宋代为切入点,目的是阐明这一正义形 象在文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互相贯通与影响。
四、余论
北宋时期政治环境宽松,社会局势稳定,这为文 人士大夫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书法作为文 人士大夫修养和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他们的 推崇。北宋文人尤其热衷于在书法中融入个人的道德 理想与政治追求,而颜真卿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忠义正直的道德形象,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楷模。在这 一过程中,颜真卿的书法已经超越单纯的艺术范畴, 被赋予了政治、道德和文化的多重意义。北宋士大夫 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不仅源于对其技艺的认可,也 是从儒家伦理视角出发对颜真卿人格的肯定。
颜真卿 以忠于家国、刚正不阿的精神深受北宋士人敬仰。正 如儒家对“文以载道”的强调,颜真卿的书法被视为 书家道德情操的外化,成为北宋文人追求德艺双馨的 典范。北宋士人将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紧密联系,通过二度阐释,将颜真卿从一位书法家升 华成为政治文化象征,进而将其塑造为北宋书坛不可 忽视的文化领袖。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颜真卿书法在艺术领域的高 度,也反映出北宋文人试图借助书法重建文化认同的 努力。经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北宋建立起相对稳定 的中央集权,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回归儒家正统来重新构建文化秩序。在此背景下,颜真卿所代表的忠义 精神及其有着正大气象的书风,恰好符合北宋文人借 助书法弘扬儒家价值观的诉求。因此,颜真卿的书法 不仅是书法史上的艺术高峰,更成为北宋士人在政治 文化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象征。从创作范式来看,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端庄雄浑,行草书 意态飞扬。
他不仅在楷书领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更在行草书中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正是这种艺术 多样性,使得颜真卿书法成为后代学书者竞相临摹的 典范。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文人通过对颜真卿书风的 吸收与再创造,逐渐形成了独具宋代特色的书法美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颜真卿书法在不同历史 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在传承和再诠释的过程中, 颜真卿的形象逐渐偏离历史上的真实状态,部分作品 被误读为形式大于内容,有些作品甚至出现了作伪现 象。因此,研究颜真卿书法对后世书风的影响,不仅 是对书法史的梳理,更是对颜真卿作为某种文化符号 的反思。
当代研究者通过深入分析颜真卿书法,能够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法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性与 多样性。颜真卿书法已经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其 艺术价值在于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而连接古今。因此,探讨颜真卿书法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还是 对当下书法艺术发展的深刻启示。
注释
[1] 欧阳修 .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5:1652.
[2] 黄进 , 王永辉 . 书者散也 :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M]. 南京 : 江苏 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5.
[3] 傅德锋 . 书家评论 [M]. 昆明 :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9:306.
[4] 同注 [2]。
[5] 严杰 . 颜真卿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M]. 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11:283.
[6] 戚荣金 . 论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兼论“切时如需”的书学 思想 [J].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5):124-131.
[7] 苏轼 . 苏东坡小品 [M]. 张毅 , 孙艳君 , 选注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 版社 ,1997:78.
[8] 陈涵之 . 中国历代书论类编 [M]. 石家庄 : 河北美术出版 社 ,2017:396.
[9] 崔树强 . 中国书法通识丛书 : 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 [M]. 南 昌 :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7:8.
[10] 同注 [5]。
[11] 默然 . 翰墨文渊——中国历代书法艺术成就与时代文化 [M]. 北 京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6.
[12] 方波 . 中国书法批评史 · 元明编 [M]. 陈振濂 , 主编 . 南京 : 江苏 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