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学习《石鼓文》的浅见

书画艺术网书画技法2017-12-08 17:0792120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小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小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学习《石鼓文》的浅见 书画技法

石鼓文(先锋本)(北宋拓) 各纵18.0厘米 横10.4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石鼓文》是春秋晚期秦国大篆书法的代表作,图案化程度较高,比时间接近的秦金文要进化 一些。清代以来,学习《石鼓文》书法的人很多,但个性最强、影响最大的名家是吴昌硕。我们谈 《石鼓文》书法,即以此为始。

 学习《石鼓文》的浅见 书画技法

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各纵28.0厘米 横14.5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其一,图案化程度高,往往会造成摹写上的拘谨,笔中夹带描画之意,从而忽略写篆的本色和美 感。其二,《石鼓文》线条除较秦刻石小篆厚重以外,用笔并无大异,正如《说文解字》中的籀文、 小篆的混淆一样。如此,则易使人误以小篆笔法写《石鼓文》,以致于单薄柔媚,难得古朴典雅。其 三,20 世纪书家写《石鼓文》最有成就的人是吴昌硕,其字结体错落茂密,改造颇多。论者或认为, 吴书"耸肩",离原作精神太远,加之笔法单纯而有习气,出锋无其不注意藏收,是以易学也易致病。评 价公允与否姑且不论,而所言皆为有据。吴氏影响很大,后学往往误以为其书就是《石鼓文》,结果 当代只有差等而下的吴体《石鼓文》书法的模仿,而不知真《石鼓文》书法为何物。吴氏写篆书与 临《石鼓文》面目极近,其书体特征的淡化与风格的未能古雅,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想学好《石 鼓文》书法,正确地了解作品的原貌原意,以及吴氏书法的借鉴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学习《石鼓文》的浅见 书画技法

    石鼓文(后劲本)(北宋拓) 各纵23.0厘米 横14.3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石鼓文》拓本残缺较多,不利于初学者对其文字结构的考察,应对照释文反复读,待读熟 字形,读出书法艺术的味道之后、再着手临摹,临摹以深入为原则,要有耐心,做长期的思想准备,达到 乐此不疲的程度。字形求工,以满足大篆图案化结体的特点,如对称、均衡、划一、茂密之类。求 工须忌刻板,不能写死、不能画字,这就要去熟练其笔顺、线条衔接等基本要领,即如《书谱》"规矩 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之意。     

 学习《石鼓文》的浅见 书画技法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本

纂体和其他书体一样最有生气、最基础的问题是用笔。篆法讲求"中含内敛",即圆笔中锋,速度 和力度变化不著,大小篆差不多,但出锋时或有异。比较而言,大篆崇尚古朴厚重,小篆偏于秀逸空灵, 皆须以用笔变化来实现。摹写伊始,最忌浮笔涨墨。浮即飘浮少骨,既失神采、亦难人古;涨则失形, 缺乏提按藏出之趣。拓本颇多残泐,金石气很浓,但须平实用笔,透过残泐的掩饰,复原其书写状态, 切忌用抖颤的笔法模仿金石气,以避免作字、画字的弊病。用笔求实,应取重、涩,稳中有变化,以保 证线条的质感。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金石文字都有雄强之风,也都典雅而具楷则,与它沿用《史籀篇》大篆字书有关。古人认为,笔不实即乏力,即少骨,不熟则气滞。在笔实而能挥写如意之后,忌线 条生硬强直,忌一味转曲而无节律,应体味圆则"内涵筋骨",方则"外耀锋芒"的变通之美。     

写《石鼓文》容易拘谨少变化,受其图案化的消极影响。为此,应兼习秦金文,以活动其气息.写 《秦公钟》取其典雅从容,外柔内刚;写《秦公簋》取其倔强拗折、健骨丰神。此外,还可以兼习《秦 公大墓石磬刻字》,取其流丽端庄笔下有生动可观之意。如按此方法,则《石鼓文》书法的学习必 能取得与前人不同的成绩。若还担心它不够朴茂,可以上溯西周晚期金文《虢季子白盘》,二者风 格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习之有益。     

总之,初学《石鼓文》,以入帖为宗旨,深入再深入,谨慎尝试去接近人,即使兼习其他秦文字,仍 为着深入的目的,决不可以想着变法出新。吴昌硕毕生研习《石鼓文》书法,是以渐成大家,如果有 了三五年的积累就以为差不多了,将会很可怕。篆体相对变化少,极难深入,匀一的线条极难充填内 涵,几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吴氏追求"姜桂气",即笔法的老辣,"老辣"二字显然不是 三五年的努力可以幸致的。此外,当代人学篆体书法,喜欢求拙猎怪,在视觉形式的变化上投入最多。 或在拙怪的结体之余,加上一些如印似画或工或草的用笔,均非正途,而其短暂粗浅的简单愉悦,与富于文化情趣的篆体颇不相合,当为初学之大忌。如果想到成功之后的变法出新,则学习者自然已 经有了成熟的见解,不需要再饶舌了。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ue-xi-shi-gu-wen-de-qian-ji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