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件作品能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意象”。可以说,有没有“意象”是判断一幅作品是不是艺术品的一个主要标准。因为艺术创作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意”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意绪,“象”是作为客体的自然形象。没有“象”,“意”无法表达;没有“意”,“象”也只是“象”,而没有内在的意蕴。可见,“意”与“象”是不可分割的。“意”与“象”的完美结合,是形成艺术品的重要条件。而最富有哲学意味的“意象”最能产生意境。一幅作品有了意境,就能突破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形象,将观者带入无尽的时空中,引发观者无限的感怀。

 中国文人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清初“四王”时已达到程式化的极致。程式化使中国文人画失去了活泼、灵动的趣味,而成为一种纯粹的笔墨游戏。文人画家们不再从大自然中寻求鲜活的“象”,也不再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意”,而只是一味模仿前人的笔墨表现,致使文人画陷入衰退、委靡的境地。20世纪,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之对应。

超凡脱俗、含蓄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

老舍曾请白石老人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诗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终于画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作品。看过这幅作品的人,无不折手称绝。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作品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由六尾活泼的蝌蚪自然地联想到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现在,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化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自然界的任何有生命之物,对人类自身的生命都有一种激发的作用,唤起的作用。对人的情感、意志、思想、品格等有着激励、启示、陶冶、滋养的作用。天地山河虽然不具有生命物的生命形式,但它是人们精神生命的养料。

正是这些滋养着人类精神生命的养料,才真正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意境的源泉和内核。生命来自宇宙,宇宙包孕生命,从整个自然界都透露着审美的信息,一幅作品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这幅作品里不仅表达着来自自然对象的生命信息,同时也必然传达着来自作者自身的审美信息。特别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的高级形式都反映在作品中。

作者所着力描绘的对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都流露着作者主观的感情趣味,特别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挚爱之情。这种感情表达了中国画讲的最多且又最难达到的境界。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农耕文化中形成的文人画已经不适合用来表现工业化时代的“象”与工业化时代的人的“意”了。于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表现符合工业化时代的“意象”就成了画家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西方率先从传统的写实绘画进入到轰轰烈烈的现代派绘画中。而在上世纪初的中国,一些艺术先驱纷纷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以此来改造中国画,使之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上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最重要的命题———“中西融合”。而如何实现“意境”的现代表现,则成了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画家一直研究的课题。

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晃以道对苏轼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这里的“离形”、“不画形”、“忘形”、“物外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所以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把他在现实中的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就是作品的诞生。以形写神的花鸟画中,客观对象的表现,后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作者主观的感受则渗透于客观对象的形神之中,同样在写意画中,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也多半不是客观现象的神,而是作者主观为神,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倪云林自称其画竹不管似芦似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

无论自然之兰竹,似芦似兰已不重要了。可以断言:不论是重客观形神的花鸟画,还是重主观抒情的写意画,都包含着来自自然的现象和来自作者自身的这两种审美信息的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其中,达到既超越于物,也越于我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其三,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真实。  

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文心雕龙》中说:“窥意境而运斤。”“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紧密相联的。是与情感相交融的,即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在审美的这种意境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作者经过一悉锤炼,升华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是审美的最高明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中国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在于作者的要表达的的思想境界。  

 既然意境最主要的构成元素是“意”和“象”,那么,意境的现代表现问题其实就是怎样以现代的绘画方式表现现代的“意”和现代的“象”,以形成适合表现现代生活、传达现代人情感的意境。

 现代人的“意”当然是现代的,那么,画中表现的现代生活中的“象”(比如,高压电网、水库等现代化的东西)是不是现代的“象”呢?显然,我们不能这么肤浅地理解它,因为艺术毕竟不是对生活的照搬照写,而是高于生活的。再者,“象”是为了表现“意”,是要为“意”服务的。也就是说,只要所绘的“象”能表现出现代人的“意”就可以了,而不必在乎这个“象”中有没有现代生活的痕迹。比如,林风眠画的古代仕女和现代仕女都有现代的意境。他在古代仕女图中表现出来的“意”与中国古代仕女图的“意”已有很大的不同,是现代人的“意”,尽管他借用的是古代绘画题材。因此,怎样用“象”表现现代的“意”,是实现意境的现代表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时代的变化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绘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变化。古代文人对毛笔的熟练掌握,是现代人不可企及的。而且,古代文人画中那荒寒、萧索、冷寂的意境,并不符合现代人的情感和审美取向。现代的人必须借助现代的工具和现代的形式,才能表现出现代人的“意”。

中国的花写画中,特别是文人画中,往往把画的对象人格化,更提高了审美的意境,这在四君子画中尤为明显。以梅兰竹菊象征人们的崇高品格,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品格替身,或冲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冷艳傲霜,或劲傲冰霜,人们从身自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文人画对人品在画中的反映特为重视。

于是乃有人品即画品之说,赋予自然山川以人的品格,这乃是中国画的借物抒情,借景言志的优秀传统,由于追求的不同,则反映着作者各个审美皆趣与人生理想。由于人的品格不同,不同作者反映在画中的意境,有了品格的差异,这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迥异共趣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怎样的信息,是人在自然中对自身的观照,是自然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升华。

由此可见,艺术生命之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也可以叫做天源;二是自我的生命,可以叫做心源。唐代张操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便是自然的生命,心源便是自我的生命,但无论是天源还是心源都是对自我生命的展示。都表达作者的一种感受,表达作者此时的心境及意境。
其四,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气韵。  
自从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气韵”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准则。历代谈气韵者,有说在客观,有说在主观,有说在形象,有说在毛里,气韵是可以超于这一切之上的音乐的境界,宇宙的和谐,古人也曾经说过“在意在象,在韵不在巧。”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就是要求意境要高,风神气度要雅,“生动”就是生命的运动,是自然的和自我的生命。“气韵”是这种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即韵律和韵味,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音乐的境界,是一种韵律。

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画中看出他对现代工具的运用和对现代绘画形式的引进。比如,他的风景画《枫林》所用的纸张是正方形的,不同于传统的横幅或挂轴的形制。另外,构图上,此画采用西方的观看式;用笔上,毛笔和刷子并用,且不用传统的皴法,而用近于西方却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塑造方法;用色方面,大量采用西方的水粉、水彩色;光线表现上,引进西方的表现方式……所有这一切,都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不过,图中又蕴涵着中国人特殊的意境追求和情感特征,因此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风景画。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大至沧海桑田,斗换星移,寒来暑往,风雨晦明;小至花卉的枝分叶布,春华秋实,禽鸟的飞鸣栖止,戏斗饮啄,无不符合于自然的节律,它们的生命力就显现、表现在这种节律之中。把这种自然的节律加以重新创造,使它升华为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用各种因素的有机合成来体现。

如用笔的轻重、疾、徐、巧拙、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线的粗细、长短、曲直、笔组的疏密,穿插、逆顺以至造型的大小、欹正、方圆、色调的冷暖、构图的敏简、虚实,无不产生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在这种节奏和韵律中,便表现了艺术中的“气韵”,欣赏一幅画,画中的“气韵”很重要,好的作品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让人产生和谐的美感。

其五,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成为中国画的造型路线的准则,“骨法用笔”包括两个含意:一个指物象的结构、骨相、二指画面的线条、骨力、即通过线体现出作者的骨相、骨力,其主要是指画线条的骨力、骨气而言。即“笔力”。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只有有骨法的用笔才是中国画的用笔。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古汉语里的“画”字是笔在物质周围勾轮廓线,它起源于书法,中国画的线基于书法的用笔。潘天寿先生曾说过:“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则最能迅速灵活地扣住一切物体的形象,最为明确和概括。”这位先生精辟地阐述了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由此可以说,中国画的线是基于中国书法的线。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各依据不同书体的笔意,以致千变万化。

它有现代的表现形式和现代的意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和视觉结构,可以给现代人更多的情感寄托。应该说,林风眠以现代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现代中国画的意境。在中西融合、寻求意境的现代表现中,他找到了一套合理的表现方法,这对我们寻求意境的现代表现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中国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笔,柔软而富于弹性,最适宜表现起伏使转的线条。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共同要求是“一波三折”“一画三转”最忌“直过。”中国画的用笔也取此要求,在用线中要体现“书法美”追求“生动美”。而中国画的线条必需是流动的,具有书法的“节律美”它与书法一样,只能“写”,而不能“描”。  
中国画线条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美”,“结构美”,更有“意境美。”“振动”足以抒“风骚”之情。中国画的线条与书法同源,都“本乎天地之心”。由此可见,中国画的线条不是普通的线条,它不只是表现“形”还要含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要具备“势”、“形”、“气”、“力”、“韵”诸因素,合乎组成的画面是流动的,又是含蓄空灵的,通过含蓄流动的意境,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产生出缕缕情思。
综上所述,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境。“画中有诗”妙在绘画与诗歌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形神关系;“不似之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写生方法;“还于真实”妙在知觉与意象之间,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路线。

“气韵”妙在“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骨法用笔”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方法,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相对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是自成休系的意象艺术,它可以使作者达到自己的理想国度,同时,它将不断吸收外来的营养,使自己发展得越来越健壮!

同样,李可染的山水画也是如此。他在山水画中引入西画中的光和体积造型的方法来塑造形象、构造意境。他虽然还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墨来画画,不像林风眠那样借用西方的绘画工具和西方的色彩,但用笔用墨方式、构图方式等都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雄浑、开阔、澄澈的意境,也完全不同于传统山水画。也许正因为这样,齐白石说他的山水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齐白石给李可染写展览题目的时候,没有写“李可染山水画展”,而是写“李可染风景画展”。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现代表现已经形成了。

 如何在中西融合中寻求中国画意境的现代表现,有两种途径可供借鉴:一是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一路,通过借鉴西方的现代派艺术形式来改造中国画,吴冠中、苏天赐等人是这一路的继承者;二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路,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李可染、吴作人等人是这一路的继承者。

这两者探寻的都是现代表现的问题,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表现得好与不好之别。只要能表现出现代人的“意”,并使作品的“意象”达到意境的高度,就是对意境的现代表现的最好诠释。反之,如果只有现代的形式外壳,或只有现代的“象”,而没有现代人的“意”,那是不能形成“意象”的,更别说达到意境的高度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现代的“象”,都只是作为表现现代的“意”的一种方式,都要为现代的“意”服务。只有表现出现代的“意”,才能实现对意境的现代表现。

 当然,社会在不停地发展,“意象”的现代表现也要随之发展。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早已不同于林风眠等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了,林风眠等人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了。因此,当代画家要借鉴和学习的不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而是他们实现现代转换的思路,从而找到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表现方法。

总之,意境的现代表现的核心还是在于“意”。如何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出符合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结构的“象”,以实现对现代人“意”的表现,并使之上升到“意境”的高度,是当代画家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当代画家,要对现代社会有敏锐的感觉,要能洞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并能以一种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当然,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对“意”、“象”的表现和所用的表现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着的,况且“意”、“象”和表现方式本身也是不可分割的。本文将它们分开来说,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它们是统一于意境的有机体。对意境的现代表现,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情感。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