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1977年生,字涵之,号润堂,西泠涵父。别署悟闲草堂、独上高楼。祖籍天 津,后居宁夏。宁夏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 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石学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央视书画频道“一 日一印”栏目主讲嘉宾、宁夏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革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曾获第 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二届全国册页书法展最高奖,书画印作品四十余次入展 全国重要展览。出版教材、专著和作品集四十余种。
杨华 楷书 张载句 34cm×34cm 2019年
杨华是近年来活跃在 宁夏书坛的实力派书法家, 其作品在全国性展赛上频频 获奖或入展。他的作品书风 纯正、简淡高古,不仅深得 业界方家青睐,更为各个层 级受众喜爱。杨华的书法以 欧体楷书见长,欧体楷书外 露筋骨、险峻清绝,人称千 秋楷则。欧书之瘦,恰在于 瘦而不枯,颜体之肥,恰在 于肥而不浊。欧体书法易学 难工,我想其难大概在于得 中国中庸文化之臻妙,增一 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在中 国古代书法美学当中,主张 书法是人的性格、品质的写 照。刘熙载曰:“书,如 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 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杨华 小楷 题“封万年砖”拓本 136cm×68cm 2021年
在这种“书如其人”的思想 中,人品决定论便是其中主 要的一项。我以为,书之形 质、书之神采、书之风骨、 书之气韵与书写者的修为密 切相关。 今人的书法学习,无 论是幼承庭训,还是师承名 家,或是自我临摹,大多从 楷书出发,而且无非是二王 和颜欧柳赵等法帖。我以 为,行草书可以千姿百态, 但楷书讲法度,传统楷书的 许多规则一般不易逾矩,尤 其是今人习楷,你写好了似 乎还是别人的样子。守着正 书书写成名成家一般不被大 部分学书者作为终极选择。 许多急功近利者静不下心, “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 天”,过分追求怪诞,甚至 以丑为美。
杨华 楷书 题汉君子九思砖拓本 110cm×55cm 2017年
但是,杨华却守 正不阿,坚持有板有眼、一 笔一画地写着楷书,一刀一 刀地刻着篆字。 所谓“游于艺”即徜徉 于艺术海洋、陶醉于艺术世 界。金石书画,都是文玩, 要玩出格调,玩出滋味,必 须浸淫其中,久而弥笃。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 生如是评价杨华: 杨华的“玩”, 不属于那种“玩世 不恭”,而是一种 自然与心灵、艺术 与情操,人生境遇 用于艺术语言的表 露。看他将工笔画 “玩”到超然、清 新,并且体现画从 书出;看他将刻印 “玩”到精致、古 朴并且蕴含自然平 和。黄老对杨华的 这番评价独到而 通脱。简单地把书 法称之为写字, 俗了。
日本人称之 为书道。所谓形 而下者谓之器,形 而上者谓之道。大 道涵养小技,小技 蕴含大道。中国书 法不是雕虫小技, 而是煌煌大道。书 与印,既写技巧, 也刻风格,更抒性 情。书印本是风雅 物,意态全由情趣 生。当然,如果你 认为杨华的书印只 有才情的话,那也 有失偏颇。杨华对 书艺的操练甚至是 魔鬼式的。
杨华 楷书 李鸿章联句 120cm×22cm×2 2021年
这个 “夜猫子”兴致所 至常常通宵达旦地 写字治印。我想, 有了对传统艺术的 深刻认知体悟,加 上他勤奋学习的态 度,敬事如仪的虔 诚,你想让他笔下 的书法、刀下的印 章流俗或匠气都 难。 杨华在书、 画、印方面的建树 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书家,他有过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的殊荣,但是,最让他自豪的身份应该是西泠 印社社员。所以,他在刻印的边款上常题“西 泠印人”,我理解他这份小小的骄傲。我们知 道,中国书协历史不过四十年,全国会员大概 一万七千多人,而西泠印社不到一百二十年的 历史,其全球社员在世的仅有五百多人,每年 发展社员不过区区数人,有的省份至今尚是空 缺,而宁夏仅有两人。
若无非常之能、非常之 功,跻身中国印界的象牙塔,何其难也。 书贵瘦硬方通神。其实,关于审美,人 之美与书法之美有相通之处。比如字瘦了好 看,人瘦了自然也精神。大概是由于常常通宵 课字,体力透支,深夜进补,加上近年来几不 蓄发,杨华富态十足、憨态可掬,颇有几分佛 相。他自诩前生是山门中进进出出的布衣和 尚。这个形象与他笔下瘦硬楷书形成强烈的反 差。其实,杨华是否礼佛并不重要,我也无意 猜度。但他对传统书法的学习坚定而执着,对 释道经典的书写虔诚而勤奋。
杨华 篆书 《菰香馆集宋词联》 134cm×28cm×2 2021年
抄经即用最虔诚 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逐字抄来。除了佛家 说的功德外,抄经更能让人静心入定,只有一 心不乱,方可听得天籁与妙音、悟得真谛与禅 机。此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 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载体。自北 魏开始,写经体渐渐在佛教内成为一种独特的 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中 国书法到了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期,唐人书法 之所以尚法,与其宗教背景有关。因为唐代是 佛教的兴盛期,由于当时的皇帝也信奉佛教, 因此,产生了宫廷写经制度。
正是这种严格的 要求催生了唐楷法度。杨华书求法度,钟情写 经,大概正出于这种静心修为的虔诚。 对艺术的追求,静心苦修是不二法门。 杨华是个“苦行僧”,曾发愿“手抄《般若心 经》千卷留人间”,他喜欢经文那种纯净的 美、简单的真、坦然的律。写经是他物我两忘 的心灵之旅。杨华笔下的楷书,单字笔画精 到,结体严谨,形质俱佳。而在章法布局上, 他像个运筹帷幄的将军,麾下的士兵被他操练 得精神抖擞、训练有素,队列与阵形更是纵横 捭阖、张弛有度。学书和修禅同理。
只有下足 功夫,你方成般若的拥有者,你才能开了“般 若的慧眼”。 禅意是中国书画美学内涵的核心。禅由早 期的禅定走向禅宗之禅,是儒、释、道交流融 合的产物。禅与书画艺术,亦即儒、释、道与 书画艺术的关系。中国书画史上,如梁楷、怀 素、王维、东坡、八大、徐渭等一流大师,无 一不是禅学家。佛度有缘人,无论是写经,还是画禅,都不失为善事、雅事,它不仅是艺 术创作,更是一种个人修行。我想,艺道与 佛道一样,都需要苦修。所谓“须问极乐神 仙境,修炼皆从苦处来”。
杨华赠我的书法集以行书题写,非常 遒劲有力,我一直有个困惑,问他为什么所 有作品中不见行书。他谦虚地说,行书写不 好,所以不常示人。杨华书法落款中更多加 入了一些文徵明小楷和唐人写经笔意,表现 的相对轻松一点,主要是为了调节作品的节 奏,不至于作品整体那么严肃,章法上表现 的张弛有度。另外,多字的小字楷书落款字 距较近,整体上形成相对的“线形”和正文 比较散的字的“点形”造成对比,在作品构 成上形成点线对比,增加审美层次,而且作 品中带有题跋性质的小字楷书,也增加了作 品的观赏性和审美延展。
杨华书法作品在形 质上非常讲究,他多才多艺,所以作品示人 的看点较多,比如书、画、印相互加持、相 得益彰。我这样与他调侃,欣赏一幅书法, 就像欣赏一位美女,有人赞美一个完美的女 人时常常这样说:她身上有男人需要的一 切,除了容貌、身材,还有气质、韵味,以 及风情万种。
每当有人说其书法风格,杨华总是调 侃“我的那点东西哪有什么风格”,这固然 是他秉持书法学习永远在路上的谦虚治学态 度。但是,在楷书学习上这也是必要的敬畏 和清醒,印法秦汉、书宗晋唐。杨华的书与 印不仅取法古人,也师法今人。
我在许多地 方看到关于他转益多师、求教方家的轶事趣 事,深为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不可否认,在 当今书坛的楷体书法家中,杨华的确是走得 较远、行得较稳的一个。但无论怎么说,别 人一提杨华,说你写的是欧楷,不是“杨 楷”。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作为一个书家,杨华正值盛年,我们应该确 信,他会有人书俱老的一天。要知道,欧楷 鼻祖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写于 他73岁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历代书 法名家,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老老实 实学书的人更易赢得尊重。
如果有一天,杨 华对古人书法内化到得鱼忘筌、有迹难寻的 地步,到那个时候我们再谈风格也不晚。 书法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淡定与坚守非 常重要。“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 寒”。这是杨华经常书写的一副联语,我想 他静心书写或闲余自悟时,大概也时常以竹 自况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