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众善于点景人物和小动物的刻画,他的岩羊小鹿 在中国画坛已然成为个人标识,也曾因此应邀为水墨动画片 《牧笛》绘制场景,产生了很大影响。据何海霞之子何纪争 回忆,何海霞刚到协会工作时,画里的点景人物都是请方济众给添加的,有一次又去找方济众,方济众正忙着,随口说 把画先搁这儿,一会儿闲了给你添。何海霞觉得有些伤脸, 求人难,开始拼着命地学画小人物,后来何海霞的点景人物 画得也相当好。这个故事是老一辈交往的趣事,但也说明当 时大家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中国传统诗词中“因物喻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比兴手法与中国书画中对待艺术内涵强调借物抒情的理念源 于一脉,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方济众 巴山锦绣 68cm×68cm 1986年

石鲁的《东方欲 晓》立意高深,特别是用“东方欲晓”作为画题引发人们去 联想,在自然风景中赋予了强烈的主题意识,以景喻人,含 蓄深刻,历来被大家盛赞。据记载,这幅作品完成后,石鲁并没有题款,在要送去北京展览时,忙碌中让方济众给起个 画名,方济众看了作品直接说出“东方欲晓”,可见其眼力 修为何等之高。 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精神旗帜,他的创作思想影响了 当时美协西安分会整体的艺术走向。方济众的创作在赵望云 之后也受到石鲁的影响。长安画派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 手伸向生活”,在实践中更重生活,他们一年大部分时间都 在乡下,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期望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 验与写生中,找到焕发传统意趣的新形式与新的笔墨表现方 法。今天我们看他们那时的作品,会觉得写生味太浓。虽然 以石鲁为代表,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即使在今天依然辉煌灿烂,一片生机,但是离生活太近,这是不 可回避的历史局限。 

方济众 江村 68cm×48.5cm 1981年

方济众临终前对大家说:“为什么人家画的是画,我 画的还是生活。”表达了对自己艺术的遗憾。晚年的方济众 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有人问我,今后在艺术上 有何想法,我想是这样的——其一,必须和‘长安画派’拉 开距离……”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长安画派是一个没有完 全成熟的画派,过早夭折了。今天我们审视他的话语,其间 蕴含着怎样的思考。我想起了画院收藏的另一幅创作于1986 年的《巴山锦绣》,反映的是方济众对家乡忆写的意象表 达,近景以俯视的构图粗笔挥洒色墨交融,横涂纵抹间层层梯田扑面而来,是油菜花的灿烂,是禾苗的青绿,由观者去 畅想。这幅作品用笔豪放,直抒胸臆,远山近树取其精神, 不做更多细节的描绘,却能让观者把南方山田的锦绣尽收眼 底,体现出方济众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由再现到表现,是 创作思维的转变,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