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写双翼
以上三幅作品都是写意性的。这里 想特别指出,这是我最初接触到的他的三幅水墨写意近作。画家告诉我,这也代 表着他近几年的探索和乐于采用的体裁和 形式;而我也很快发现,从他的全部作品 看,其实他更多采用的体裁或形式却是工笔画(占有更大比例)。所以这也反映着 他在创作上的一种新的追求和思考,可说 是代表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的重要变化。
杨志斌博克三兄纸本设色 2020 年
而这样的变化在他个人创作历程和结构上也形成了“工笔”与“写意”比翼双飞的新格局——这 也正是他自己十分看重的。所以作为一种创作和学术探 讨,颇值得玩味。 何以杨志斌的前期创作会较多选择工笔形式,而近 年则更喜欢采取写意形式呢? 我想用“待细把江山图画”和“醉时吐出胸中墨” 这两句画家熟知的话作个比喻。
应当看到,从他个人生活经历出发而走上的国画创 作道路,从一开始便命定地需要面对生活中最难描绘的 无比繁复的表现对象——从人到马到牛羊等各种动物, 何况还有那么广阔而又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活背景,要从 这里开始他的创作生涯,能有如此的勇气、魄力和抱 负,就非常令人敬佩了!而他要解决的课题何止是“写 真”“状物”?
这样看,从最起码的画“像”,掌握人 和动物运动和解剖学的知识,到人物性格、气质和精神 面貌的把握,哪一样离得开仔细的观察、研究和认真、 精准的描绘和推敲?毫无疑问,在我们的传统经验中, 从“工笔”入手,当是不二法门。
杨志斌擒马图纸本设色 2024 年
也因此,当我们看他的工笔画的时候——譬如《我 家老马》这幅画,就会对他以那样工致精到的,用工笔 重彩精心描绘出的马与它的女主人那样惟妙惟肖的亲昵 关系,由衷地投以赞佩之情。
杨志斌的前期作品主要是在工笔领域。但应指出, 他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1989年天津工艺美院 的毕业创作《苍野无声》,是杨志斌的早期代表作之 一,该作品在“天津市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暨中国画优秀 作品展”中展出,并在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 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美展”中获得一等奖。
《苍野无声》,绢本工笔,1989年创作,从作品来 看,天苍苍野茫茫,三位手持套马杆的蒙古族汉子与他 们的坐骑伫立在广袤无垠的冬季荒野中,显得那么的宁 静与寂寥。画面中流露出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生 活的向往,以及画家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淡泊。这种意境 不仅让观者感受到自然的壮美,更引发了对生命、宇宙 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杨志斌沙漠绿洲纸本设色 2024 年
杨志斌创作于1992年,并入选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 展的成名之作《岁月》,可以说是一幅介于工、写之间 的画作。凝神欣赏,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人类历史和大自 然的浩叹。不难看出,他从献身艺术之日起,就带有一 种朴素的富于情感的诗人气质。这必然成为他思考和选 择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要怎样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把如此丰富广阔的草原生 活和他的所见所感尽情表现出来呢?多彩多姿的生活情态,特别是人物的肖像特征和精神风貌,包括对他所热爱的马、 牛这样在他眼中充满神性的草原动物的描绘,他都尝试用各种材 料——绢、皮纸,多方探索各种具有不同性能、美感的技法—— 线条和色彩方法,淡彩或重彩,创作出大量表现草原牧民生活的 可圈可点的工笔画作品。我们从他历年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充分 领略到其丰富的创作成果。 怎样是“写意”?且不必在定义上兜圈子,我们可从经验 中的常识来把握。白石老人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 别有才。”
徐渭、八大和吴昌硕,是齐白石最崇拜的三位文人写 意画大师,无论从形象、意趣、笔墨、神韵,还是以书入画等方 面来看,都是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巅峰的代表。苏轼的“醉时吐出 胸中墨”,傅抱石的“往往醉后”,不仅道出写意精神的激情特 征,也揭示了非理性状态背后艺术家生活阅历与学养的积累。
而 如齐白石、黄宾虹,便也是在这条文人大写意绘画道路上各自收 获千秋业绩的大师。可知要在这样的写意精神道路上前进,无疑 意味着面临了更大难度的挑战。这样便容易领会何以在杨志斌的 绘画艺术道路上,是在画过大半生工笔画以后特别强烈地要尝试 涉足写意领域的道理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angDiaoYiQuRuHuaLaiYangZhiBinDeCaoYuanQingJing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