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 期,标志着该艺术家创作技法与风格的显著成 熟,此时期,其艺术实践重心转向了对社会现 实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在对平民大众日常生活 的真实描绘上,展现了从日常平凡中提炼美学 价值的独特艺术视角。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与 刻画,其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植根于世俗生活的 烟火之中,却能在视觉叙事中呈现出一种超越 性的时代印记,巧妙地将平凡公众形象升华为 承载诗意叙事与强烈情感的艺术符号,深情赞 颂了其所深爱的人民与时代。尤为值得注意的 是,陈白一在该时期的艺术探索中,对传统工 笔画技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革新,通过对既 有表现程式进行解构与再建构,不仅在语言表 达和图像呈现上实现了创新,也为工笔画艺术 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
陈白一的艺术生涯,特别是其晚年的艺术探索,凸显了一种难能可 贵的创新精神。即使在艺术生涯的晚期,他仍 未停止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深度挖掘与梳理,持 续挑战并试图超越既定的人物塑造范式,展现 了老一辈艺术家不断求新求变、勇于突破自我 界限的高远艺术追求与实践智慧。
陈白一 小伙伴 59cm×69cm 纸本设色 1988年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即是他画风走向成熟时期,他通过对社 会现实中人民大众实际生活的描绘,在平凡中 发现美,赋予普通公众形象以历史感的图像价 值。故而,该时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虽是洋溢 着寻常巷陌的烟火气息,却能以独立而锐利的 人民形象塑造并彰显诗意化的叙事韵律,情绪 饱满地歌颂了作者所挚爱的笔下意象,在语言 和图像层面将固有的工笔画程式予以升华。陈 白一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其整个艺术人生都在 探究创新之路上,即便在暮年之期也并未固守 藩篱,而是进一步对绘画本体语言进行梳理, 力求突破既有的人物塑造模式。
聂南溪 品优图 100cm×80cm 纸本设色 1979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都 来源于真实的事件和生活场景,其笔下的经典 人物俨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朝 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迎春图》《共产 主义战士欧阳海》等。据相关史料记载,针对这 些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场景,陈白一都是“在场” 的参与者,正是他深入事件发生的情景中,通 过仔细观察和体验,才为新中国美术留下诸多 光彩瞩目的瞬间。
陈白一 戏鸭图 84cm×79cm 纸本设色 1992年
如朝鲜少年崔莹来到湖南看 望罗盛教父母,陈白一陪同崔莹来一起和他们 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正是基于这样感同身受的 真切生活体验,他在创作中通过对空中三只欢 叫的喜鹊、地面上一群鸡雏围绕着母鸡和公鸡 嬉戏、庭院中盛开的黄色花卉、熠熠生辉的“光 荣之家”牌匾等一系列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 渲染了见面时的喜悦气氛,画面呈现出亲如一 家、平静和谐的情感基调。创作《共产主义战士 欧阳海》时,他特意来到欧阳海生前所在的解 放军部队,和英雄生前战友们深入交流欧阳海 奋不顾身将驮着炮架的战马推出铁轨、避免飞 奔而来的列车出轨的动人细节。
为了描绘出事 件中受到惊吓立起来的战马的动态,他对这个 细节反复观察和推敲:“这个马立起来怎么画 啊?……我就找了个钉马掌的地方,那个马,一 钉就惊一下,一钉就惊一下。我在那儿守了好几 天,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画。马头、马的眼睛、马 的鬃毛以及马腿,立起来的马腿,就这样子拼 出来一个立起来的马。”〔3〕 整个画面通过现实 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描绘出英雄紧张而严肃的表情以及战马嘶叫时的动态瞬间。画面前景通过大面积列车喷发出的蒸汽暗示了列车的紧急制动,翻滚的雾气 和惊动的战马有力地烘托出欧阳海临危不惧、 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enBaiYiYuHuNanGongBiHuaQunT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