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试析古代画论中“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5 09:27260
当论及中国古代书画关系时,常常会用到“书画同源”,考其源流,最 早见于清代朱履贞的《书学捷要》:“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籀变 古文,斯、邈因之,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 物,黼黻藻绘,傅彩饰色,画异于书矣。后人遂以画字分二音,以字画之画 为入声,绘画之画为去声,书画同源,失指甚矣。”显然,这是较为晚近的事 情。那...

当论及中国古代书画关系时,常常会用到“书画同源”,考其源流,最 早见于清代朱履贞的《书学捷要》:“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籀变 古文,斯、邈因之,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 物,黼黻藻绘,傅彩饰色,画异于书矣。后人遂以画字分二音,以字画之画 为入声,绘画之画为去声,书画同源,失指甚矣。”显然,这是较为晚近的事 情。那么,在此之前,书画源流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在古代文献中是如何 展开的呢?这就要引入唐代画论一个重要观念—“书画同体”。这个今日 不常被提及的观念,在古代书画关系的演进中却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梳 理唐以降“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及其至今悄无声息的原因。 

一、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观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绘画通史,被称为“画史之 祖”。它又是史论结合的著作,现存最早的画论有赖于它得以保存,因此它 是研究唐之前古代美术史论的基本文献。其开篇《叙画之源流》勾勒出轩 辕时代至唐代绘画的源流概况。关于绘画源流问题,唐以前的画论中虽有 所涉及,可直到张彦远才正式提出。

试析古代画论中“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 古代画论 书画同体 第1张

[唐]伏羲女娲图 144.3cm×101.7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且“书画同体”的观点为张彦远首 创。在此之前,曹植《画赞》中“盖画者,鸟书之流”,笼统叙述绘画源于鸟 书。再如,姚最《续画品》:“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 象著,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此论沿袭“河出 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

传说河图出于伏羲,洛书出于轩辕,伏羲 早于轩辕,所以“图在书前”。又如,王维《为画人谢赐表》:“俯协龟图, 傍观鸟迹,卦因于画,画始生书。”(见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七)从 画为鸟书之流、“图在书前”、“画始生书”这三种描述来看,关涉字画关系 问题,抵牾之处显而易见,直到张彦远才做出相对完善的诠释。

试析古代画论中“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 古代画论 书画同体 第2张

[明]徐渭 花卉图册八开之一 30.35cm×21.25cm 纸本墨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 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 氏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 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 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 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 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 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 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 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历代名画记》卷一 《叙画之源流》)

试析古代画论中“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 古代画论 书画同体 第3张

[清]王原祁 富春山居图轴 98.8cm×60.1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

文中开篇“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 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即强调绘画起源于自然,不是由人力“述 作”完成。接着,从“受命应箓”说起,所谓“箓”,古代帝王称受命于天的 符命文书,这是古代帝王为其执政找到“天赋神权”的理由。随后,由“天 命”展开到字、图、文、画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于“书画同体而未分”,这里的“书”尚不是指书法,准确地说应该 是文字。“画”除了丹青、粉绘、壁画之外,还有图形、舆图之意。因此,“书画同体”包含“字图同体”“文图同体”“字画同体”与“文画同体”。 “同体而未分”的现象是由于“象制肇创而犹略”,即文字、图形之所 以表现为同体状态,是因为那个时候效仿、描摹手法处于草创时期,还 十分简单,而真正的文字与图画尚未形成。

支付0.1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从“书画同体而未分”到 “书画异名而同体”,“体”的内涵发生变化,首 先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其次在哲学层面也有 不同所指。对此,冯晓林在《历代书画关系论导 读》中的观点值得关注。他指出,所谓“同体” 可分为三种情形:“①同体于‘箓’。此说重在 ‘命’,法权神授,强调的是文化传继的合法性、 正统性。②同体于‘天然’。

此说重在‘天’,重 在圣人的创制过程。强调的是文化传承的合义 性。③同体于‘图载’。此说重在‘人’,重在人的 活动需求,强调的是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存乎鉴 诫。”〔3〕 因此,在正式的汉字形成之前,与早期 的图画“同体而未分”,此处的“体”是载体;当 汉字形成之后,因为“象形”把早期汉字与图画 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出现“异名而同体”的现 象,这里的“体”是体貌、形态之意。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iXiGuDaiHuaLunZhongShuHuaTongTiGuanNianDeBi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