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与警卫员的塑造 虚化处理,拉开了主次与空间关系。在细节塑 造上,石色嵌墨的苔点、叶梢泛黄的柳叶以及 勾染的水面无不显示了工笔技法的精致与深 入;人物面部、手部以及足部的刻画色调略重, 冷色、暖色交叠,显出沧桑与坚韧,明亮的双 眸凝视画外,生动传神。整体画面表现出简洁 轻松的基调。此种个性化、艺术性兼具的形象 刻画显示了创作者过硬的艺术技巧、匠心独具 的构思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此作成为新中国 成立以来工笔画领域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图 像。
由画面见之,在陈白一的笔下,贺龙元帅和 英雄欧阳海显然均被作为劳动人民予以艺术处 理,改变了固有的“英雄观念”和时代流俗,巧 妙突出了英雄和领袖的人民性特质,为新中国谱写出人民英雄的全新视觉形象。故而,学者 滕小松指出:“陈白一这种图像的视角是一种 有别于政治性仰视的诗意性仰视。
陈白一、聂南溪、黄淬锋《考古新发现》局部 78cm×320cm 绢本设色 1973年
这是对人民 大众、人民英雄和人民领袖的诗意性表达的成 功。”〔6〕 基于此,该时期陈白一的创作显现出了 具有自身面貌和独立精神的新境界,进而步入 艺术的成熟期。 20世纪80年代,他毅然坚持将人民作为主要 的创作对象,只不过和前期不同的是,他不再依 靠单一的现实主义手法和作品题材的厚重感来 表达严肃的主题,而是将目光投射到劳动人民 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尤其通过湖南当地区域性 社会风土特征的描绘赢得存在感,在艺术手法 上更强化主观性的情感抒发,放大了其之前一以 贯之的平民化诗意视角表现力。
陈白一《闹元宵》狮、龙头草稿 23cm×34cm 纸本设色 1981年
该时期,他与时 代的脉搏齐谐共振,以饱满的激情塑造改革开 放春风里的人民形象。人民大众一直是他创作 主体,也是他工笔画创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新 课题和新挑战。为此,他不断深入生活,长期在 湖南各地进行写生活动,试图突破传统工笔画 的藩篱和固有程式,挑战新的绘画语言和艺术 范式。
这也几乎是该时期锐意创新者面临的共 同话题,但显然陈白一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清 醒。他对普通民众题材的熟稔以及长期的艺术 积累使其工笔画革新之路十分通畅,并在圈里 圈外拥有广泛的艺术受众。通过平凡生活的题 材提炼,他在该时期的工笔画领域独树一帜。那 种陈白一式的健康而乐观的平民形象、颇具地 域特质的人间烟火气的场景描绘以及线描勾勒 加以平涂填色的朴素平实的“怀旧”艺术手法, 成了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的成熟印迹。此 种工笔画创作倾向较之传统具有现世的人文情 调,较之“新潮”则更具内敛的古典韵致,较之 北京等其他地域的工笔画则彰显出湘系的独特 审美趣味。他曾言:“传统工笔人物画是表现古 人生活的,我的工笔人物画应要表现今人生活。
陈白一 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第三稿) 100.5cm×78cm 纸本设色 2005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创新只能在生活中创新,一切新的内容、新的表 现形式,只能从生活中来。只有在中国的土地 上,才能生长出中国工笔艺术之花。”〔7〕 该时期,他创作了《闹元宵》《三月三》《苗 岭欢歌》及80年代末的《小伙伴》《听壁脚》等 大量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工笔人物作品。如 1982年创作的《闹元宵》,将闹元宵民俗活动和 贺龙干革命的光辉历史在湖南地域文化的底色 上有力地呈现出来,画面中湘西少数民族的人 物造型、服饰、道具的夸张化也令人耳目一新, “更清晰地表现出他对民间纸扎、彩绘艺术 的借鉴和对民间游艺活动的详细了解” 〔8〕 。
陈白一 苗寨欢歌 107cm×124cm 纸本设色 1982年
这 幅作品重彩设色,勾染并重,色彩丰富的重彩渲染与细致有力的勾线用笔相得益彰。“陈白 一一反先人的计白当黑,将丰富的环境和背景 充满画面,与人物一起融合在美好的气氛中。他 的背景的技法也有多种的运用,如冲水法、厚 积法显出厚重而透明的效果。”〔9〕 尤其巧妙地 将闹革命的情节置于红火的场景描绘中,产生 了强烈的戏剧化效果。《闹元宵》“体现了陈白 一在艺术语言上的自觉发展。在没有舍弃现实 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选择了从民间艺术中汲 取营养、寻求突破,是这一时期一个具有代表 性的发展方向,引领了工笔人物画的现代复兴。
作为陈白一工笔人物画走向现代的转型之作, 《闹元宵》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工 笔人物画现代复兴多元取向的一元” 〔10〕 。 1982年陈白一所作《苗寨欢歌》一改过去工笔画严谨写实的主要特征,在人物形象的 描绘与氛围的渲染上采取了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适度夸张的人物形态表达了少数民族儿 童欢乐玩耍的场景。其在人物刻画上依旧采取 “三矾九染”的传统设色方式,尤其是绢本的 使用,更加映射出传统设色技法的层次,通透 而轻盈。《三月三》是他这个时期另一杰作, 在题材和艺术特征上均有较大变化,并不断 走向成熟。
少数民族的妇女儿童成为陈白一 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主题。如今看来,选择这 一主题可视为陈白一对中国工笔画题材的新 开拓。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题不再以典型事 件和典型人物作为叙事主体,而是坚持面向 生活而创作,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在绘 画语言上不再单一地依靠写实,而是增加了更多写意性,使画面的基调呈现出活泼明快的抒 情意味,体 现了他对普通大众深厚的人文关 怀。“他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 ‘线’三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完美 地表现出来。”这三者的统一展现了陈白一工 笔画崭新的角度和高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enBaiYiYuHuNanGongBiHuaQunTi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