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人的花鸟画还特别注重写 生,这与其在居门时期的基础与习惯 不无关系。不少作品虽以植物为画面 主体,但同时缀以蜜蜂、螳螂、蜻蜓 等草虫或鸟雀。添加了这些小生灵之 后,构图更加合理,画面也充满意 趣。用色方面,中后期越趋简洁明 快,甚少反复涂抹,也不会刻意堆 砌,加上整体又注意对诗意的追求, 作品具备诗人气质,给人自然清新的 感觉。 

二、外师造化:树人山水

陈树人热爱自然,注重“师造 化”,讲求抒情意境。其诗《大自 然》中写道:“风月山川总极妍,谁 能欣赏即神仙。从今唯有将诗笔,赞 美无穷大自然。”[3]233陈树人还将画 室命名为“美自然室”,歌颂大自然 的诗作则收入《自然美讴歌集》。在 大自然里,陈树人尤其喜爱充满生命 力的春天,曾画多幅《岭南春色》, 1941年又将画室改名“春光堂”,诗 集命名为《春光堂诗集》,傅抱石为 他刻了一方“春光堂”印章。刘海粟评价陈树人的诗画,认为其画“纯从自 然中得来,而于自然中再加思想的组织 与情调也。

其诗的天才,亦不同凡俗, 更能陶融于绘画中,故其内在甚深之源 泉,遂开现代艺术之先声”[7]。陈树人 热爱自然,也喜欢游历其中,其山水画 的重要特点是源于实景写生。在“半为 游山半写生”的经历中,曾赴庐山,游 桂林,跨三峡,登峨眉,入剑门,自言 “我得江山助太多”。 进入1920年代中后期,陈树人 的山水画作品逐渐增多。这一时期有 画法受日本影响的山水作品《长城暮 鸦》,也有笔墨细腻,写江南、岭南 景致的《西湖秋景、冬景》《羊城春 色》等作品。陈树人在岭南长大,对 岭南景物有着独特感情。

陈树人 西湖秋景、冬景 纸本设色 31.8cm×46.2cm×2 1928年 陈树人家属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江南则是陈 树人的第二故乡,他曾两度较长期地 住在那里,创作了不少关于江南景色 的诗画,曾写下诗句“吾生也更无他 愿,得作江南一画师”。 1928年,陈树人首次赴庐山游历, 自述:“飘然橐笔三千里,半为游山半 写生。”行踪遍及黄龙寺、黄龙潭、五 老峰、三叠泉、御碑亭、佛手岩等匡庐 胜景。陈树人游庐山抄景很多,收入 《庐山》写生册。离开庐山后,又以诗 记录“匡山十日作清游,刘阮天台讵可 求,画兴诗怀殊未已,又随明月到杭 州”。此后他又多次赴庐山,写各处景 物。从《五老峰抄景》所题“江山胜处 得徘徊,五老苍颜一笑开。似笑故人偏 好事,再三仍为写生来”,可见庐山之 美及陈树人多次赴庐山原因。 

陈树人 长城暮鸦 纸本设色 119cm×51cm 1929年 居若文女士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931年底,陈树人开始桂林写生之 行。此行非常重要,使其山水画创作进 入一个新里程。陈树人乘舟经浔江赴桂 林,沿路写景,《江村清兴》《夹岭松 涛图》均为浔江所见景色。桂林此行收 获丰富,有诗“携取一支清劲笔,桂林 山水好全收”。1932年,陈树人在息园 及樗园复写桂林山水,将旅途写生册上 的山水画成多幅作品,并为部分作品配 诗,作有《桂林写景杂题》等十六首, 题于画上,做到诗画合一。《影波楼》 题诗为“危峰千仞俯清流,如画江山一 望收。最是桂林佳胜处,月牙山上影波 楼”。

1932年,陈树人从中选部分作品出 版了《陈树人画集第四辑·桂林山水写 生集》,强调此为“写生”作品,受到当时艺术界一致赞赏,桂林山水的 奇与妙尽显其中。 1938年,陈树人作三峡写生 之行。千里峡江,佳景不绝,舟坐 江上,景色百转千回,一瞬即逝, 只能先在写生册上以简练线条画下 来,对沙滩、石崖、云雾及色彩只 能简单备注一二字,最多寥寥数 字,如“黄牛峡山多带黄,或全 黄”。旅程结束后再整理,为他日 作画的依据。《黄牛峡》《夔门 图》《新龙滩晓雾》等,均为陈树 人的三峡写景作品。同年,陈树人 又赴峨眉写景。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