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写画的人生 ——从策划“江波海潮”画展说起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1 11:31420
四 绘画和诗文互为表里,高度契合, 是“质”的一种,而“本”是对于中国画 创作规律和审美的探讨。“江波海潮” 画展的策划就有意地嵌入了一个长期以 来斩不断、理还乱的公案——“似”与 “不似之似”。陈湘波、刘春潮以工笔名 世,是“似”的代表,谢海擅长写意,是 “不似之似”,三人作品届时将置于一个 空间,加上张华江所提供的藏品工笔、意...

四 

绘画和诗文互为表里,高度契合, 是“质”的一种,而“本”是对于中国画 创作规律和审美的探讨。“江波海潮” 画展的策划就有意地嵌入了一个长期以 来斩不断、理还乱的公案——“似”与 “不似之似”。陈湘波、刘春潮以工笔名 世,是“似”的代表,谢海擅长写意,是 “不似之似”,三人作品届时将置于一个 空间,加上张华江所提供的藏品工笔、意 笔混搭,可以想象,这一定是展览论争的 导火索。 “似”与“不似之似”给理论家来 阐述,问题不大,交给画家去讨论,就 会有天翻地覆的味道。从绘画表现的层 面,齐白石说得最精辟,他说:“作画在 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 欺世。”

齐白石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画得 好,放得开,“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 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和役灵于 其间者”(白居易《记画》)。最怕的是 画家没有本事将物象的特征、形态、结构 等元素准确地表现出来,还要贴上追求 “不似”的标签,那就本末倒置、改弦易 辙了。 

从审美的角度讲,“似”是艺术表 现的基本要求,如果画家描绘的物象与实 际相差甚远,观众就会产生疑惑和不适, 从而影响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陈湘 波、谢海、刘春潮都曾接受过严格的造 型训练,有着西方绘画学习的经历,“再 现”对于他们而言是容易的事情,反而, 接受并精准理解中国绘画传统的“似” 和“不似之似”却需要颇费周章。细言 之,陈湘波、刘春潮的工笔画创作在追求 “似”的同时,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和复制 真实,他们在“逼真”地表现物象的同 时,也强调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线 条、构图、色彩等手段来表达画家对物象 的理解和感受。

谢海在探寻“不似之似”的过程中,同样是遵循中国传统写意画艺 术的规律和特点,注重物象的客观真实, 只不过他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书写性上,放 在了传神、传意、传兴的表达上。 中国画创作中“似”与“不似之 似”的前提是概念明确,做到心手相应, 内外贯通和统一,从而获得绘画程式之外 的高度自由。

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 后》言:“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 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然而,心手相应绝非易事, 这需要时间去检验,需要坚定和强大的内 心,就像陈湘波在创作独白中说的那样: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也是自己在时间洪 流中的沉淀与对抗。”他们三人的意笔花 鸟作品特别有意思的是,能整齐划一地将 “心”的主观意象通过“手”的中介付诸 笔墨,传达主观性情。

就这一点而言,他 们在各自的、各不相同的图式里缘于理趣 相同,通过心上功夫和手上功夫构成了对 绘画的“体认”和“践履”的统一,完成 了一个展览对中国绘画审美认知与感悟的 殊途同归。 陈湘波、谢海、刘春潮都是科班出 身,都长期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看展览、 评论展览原本就是他们的日常,他们深谙 古人所著画论、画史经典,字字切中肯 綮,古人墨迹名作,帧帧精妙,皆成诀 要,皆为后人学步之阶梯的道理。所以, 他们才会不敢半点懈怠,心追手摹,染翰 不辍,朝览夕诵,激扬文字,最终修得聪 明日生,笔墨日灵。

套用司空图“韵外之 致”“味外之旨”的美学命题之大意,其 实,江、波、海、潮四字除了江之波、海 之潮的“似”外,还有“不似之似”的味 外之味。味,指什么?在司空图著作中指 的是情趣韵味,而在“江波海潮”的四字 组合中专指快意人生、把酒临风以及收藏 之于张华江“闲中自怡悦”和绘画之于陈 湘波、谢海、刘春潮“只可自愉悦”的人 情味。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ongCeHuaJiangBoHaiChaoHuaZhanShuoQi_5.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