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工具材料的多样化
高剑父主张中国画改革应包含技法、理念、形式、 工具的多元化。他尝试在水墨画中融入丙烯、水粉等新 颜料,提升色彩饱和度和表现力。
高剑父 喜马拉雅山 92.7cm×38.1cm 1943
更为大胆的是,在
《喜马拉雅山》等作品中,他舍弃毛笔改用刮刀作画,
以塑造山峰坚硬峻峭的质感。这种“亦中亦西”的技法
实验,为后世水墨画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题材转变:立足现实,关怀家国
高剑父的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他明确提出,宇 宙万物皆可为画题,艺术创作不应受传统题材束缚,必 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在他的画笔下,无论是恢宏壮阔 的历史场景描绘,还是精微的生活细节表现,皆触动人 心、引人思考。
1从传统到现实的转向
高剑父早年师从居廉,绘画题材多为传统花鸟鱼 虫。留日期间,接触西方现实主义、日本“朦胧体”及 新日本画运动后,其艺术观念发生转变。归国后,其提 出“折中中西”,创作题材转向对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 的关注。《南国诗人》(图5)以诗人形象为主体,将其 置于烟雨蒙蒙的景致中,生动传达出文人的家国情怀, 是对现实人物与情感的真切刻画。
2.战争与民族精神的表达
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是高剑父题材创新的重要体现。 其作品《东战场的烈焰》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 战火中的断壁残垣,悲壮地展现了中国军人英勇不屈的 抗战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3.晚年题材的深化与升华
抗战时期,高剑父在创作中呈现出向传统笔墨回归的倾向,但 题材核心仍紧扣现实,主要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民众抗战意志的 坚定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其作品并非单纯描绘暴力,而是蕴含着 深沉的人性思考和对和平的呼唤,同时饱含对民族精神的礼赞。如 《南瓜图》等作品,在传统静物题材中注入了战时生活气息和坚韧的生命寓意。这种“回归”并 非思想上的退守,而是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以更加内敛、深 沉的传统笔墨语言,承载和表 达现代民族意识与人文关怀, 是其“现代”精神在特定语境 下的深化与升华。
三、高剑父绘画思想的影响
高剑父从“折中”融合 走向具有“现代”精神特质的 艺术道路,在打破传统文化桎 梏的同时,为中国美术的现代 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绘 画思想深受西方现实主义启 发,但不满足于简单模仿,转 而强调艺术的现实功用,主张 “艺术服务人民”,最终形成 了“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 独特艺术理念。这一理念有力 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引发 了广泛共鸣,为后世艺术家探 索中西艺术融合提供了重要 参照。
高剑父 南国诗人 81cm×36cm 1935 香港艺术馆藏
虽然其跨文化理念曾受 到传统派的质疑,但高剑父在 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毋庸置疑。他的艺术实践与理 论,实质上是尝试构建一种新 的文化表达体系,在全国范围 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现 代化进程。无论是题材选择、 构图经营,还是笔墨运用,其 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画面中呈现的“折中”之美, 既折射出其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和对岭南故土的真挚情感,也是 传统经典笔墨语言与其个人心性、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结晶。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中国画而言,继承优秀传统精髓是基 石,唯有“守正”方能“创新”。
正如李可染所言,学习中国画须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3]。高剑父的可贵
之处在于,他对前人传统有着精深研习,对西方艺术亦持开放学习
态度,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也未曾沉溺于传统笔墨不能自拔。他立
足于前人的高度,勇于突破陈规,敢于大胆创新,最终在题材、技
法、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探索出极具个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艺术
语言,在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一笔。
结语
高剑父作品中的“折中”思想,既体现在题材、构图、形式等 视觉语言层面的融合创新,通过独特的笔墨技法传达画家的精神世 界与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照与真实刻画,以现 实题材表现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在中国绘画史上,高剑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苍润雅致的笔墨、生动感人的造型,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南洋画派的发展,还是现代水墨艺术的探索, 其艺术理念与实践都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朱晓清,何海锋. 高剑父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 艺术 探索,2009,23(5):81.
[2]康有为. 康有为碑学书法要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2:108.
[3]李可染. 我的话[M]//中国画研究院. 李可染论艺术. 北京: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2:99.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GaoJianFuYiShuSiXiangTanSuo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