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作的主观“意象”表达
西方的“写实”是描绘事物本体的 实体,注重体积、光影、质感等物理性的 逻辑空间。而中国绘画的“写实”并不是 对物象的再现与描摹,而是从心出发,在 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注重画家主体 情感与客体的内在精神结合,从而达到抒 发个人情感和理想的目的。其中画家对真 实的表达通常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实感 的联想,注重的是对意象的表现。张彦远 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阴阳陶蒸, 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 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 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 而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 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论述了意象造型 的主要精神,即中国画的造型不是客观再 现,而是重在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意象” 表现,是画家主观情思与情感的意象表 达。意,即意味、意思;象,即形象。意 象就是有意味的形象。这种意象造型不同 于写实造型,也不同于“抽象艺术”,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是主观 介入后物我交融的结果,其中具有夸张和 想象的成分。[4] 意象造型根据画家主观精神的需要 和画面情感表达的意味来选择艺术形象 与自然物象之间“似”的程度,齐白石说 “似与不似之间”即为神似和意似,就是 因意取象,强化客体的本质特征,使其更 鲜明,更具艺术性,更能抒发表达主体的 情感和认识,就是以己之意造彼之象、传 己之情。
据记载,谢赫画人物“写貌人 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目 想,毫发皆无遗失”,有极强的默写和提 炼概括能力。其核心是不拘于物象外形, 重在对物象形神兼备的把握中寻找自身审 美的表达。即取物象之“精神”,写主体 胸中之“意象”。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为达 到造型准确而借鉴西方的写实方法是必 要的,但是不能脱离中国画的特性,应当 在中国画的审美特性之中进行思考和探 索,才符合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徐蒋体系 发展传统笔墨语言,开辟了“以意写实” 的笔墨造型语言新境界,把中西绘画“写 意”和“写实”的表达方式进行融合,积 极探求二者之间的共通点。
因用传统的写 意笔墨来完成写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 在意象造型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写实风格。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文绚认为:在具体表 现时只能根据写意的特点,发挥“意象” 优势,发展“写意”观念,从具象到抽象 等多层次的视觉角度拓宽对“物象”“心 意”“笔意”的表现方式,多方面把握具 体或抽象的造型规律。[5]徐蒋体系尝试将 西画光影写实的表现手法融合到中国画的 笔墨系统中来,用笔墨造型的方法进行整 合,以写意的方式进行表达,抒发画家的 情怀。他们把光影进行解析,为意所用, 把解析出来的明暗用传统的笔墨审美方式 呈现出来。
四、以意写真法融入创作意象
以意写真的“意”蕴含“写意”“意 象”两重内涵,是指通过写意的观念和手法表现客观物象,以意象的方式进行立意 造型,抒情达意。“写真”一词是古代肖 像画“图写真容”之意,北齐《颜氏家 训》记载:“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 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 知姓名矣。”到唐代,“写真”一词已当 作肖像画称谓通行。[6]然而本文的“真” 是艺术的真实,画家在创作时根据个人 审美和价值取向,凭借想象与虚构创造出 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人物形象及图像, 这种形象及图像往往具有象征、隐喻的意 味,而恰恰是这种形象与现实的“真实” 相比,因其中蕴含艺术家的意象指向,隐 喻着历史发展逻辑和精神意志,所以它是 更典型、更概括的真实,这就是艺术家创 造出来的更高层次的真实,即“艺术的真 实”。
以意写真的“真”最终要实现的是 关于生命与生命本质的图景,即在意写的 引领下带来“象征”和“诗化”的倾向, 呈现出的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具有表现 特质的诗性世界,而这个世界便是意象生 发的地方。 其实以意写真是从再现向表现的一 种升华,它写的并非真实的客观现实, 而是一种高于“真”、精于“真”的意, 如清逸、高逸之意,淡泊、简古、高远之 意,在这意中往往融合了创作主体的精神 和情感。五代画家荆浩《笔法记》中说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道出山 水创作是在把握山水本体生命基础上的一 种创造,这种创造就是以意写的方式写出 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这种“真”也就构 成了传统绘画意象的内在介质。
其实便是 自然和人的精神高度契合后的体现。董其 昌说“若以笔墨精妙论,山水不如画”, 也就说出了山水创作的意义——重在表现 自然山水的内在生命、宇宙的最后真实。 所以这种真不单是指客观真实,而是在 “真”的基础上,“意”与“象”相契 合得到的升华,是作品的总体意蕴发生 突变,使作品产生出比描摹的表层性更深 刻、更具全新审美特质、生命意味的诗性 世界。正如苏东坡所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达到“象外之象”的妙 境,超越象外,达到象外之意。
赵建成从印象派中获得启示,其作 品《先贤录》以极具意味的“意象性” 甚至抽象性的笔墨形态塑造出极具写实性 的人物形象。[7]他画的弘一大师和弘一本 尊从形象上看已非同一人了,但从精神气 质上看却比照片更接近本人。他笔下的人 物形象融入画家心中的想法,更具有典型 性和审美倾向,形象比真实的形象更接近 人心中的样子。这种意象性的手法更具写 意的特征和品质,也汇入了联想、象征、 隐喻、暗示等手法。可见赵建成对弘一 的把握已超越了真实的“象”,进入一 个融合作者之“意”及对象之“象”的 更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郭熙《林泉高 致》中“远”的境界,是一种象外之象, 是大意象。这种意象超出有限之“象” (照片),而趋于无限,回归于道,而这 “道”便是宇宙的最高真实。它突破照片 之象的形质,引人进入主观想象,拓展弘 一的本真精神,从而令人感觉画比照片更 像,体现出“道”的至高精神。
在当下惠女水墨人物创作中,重在 审美叙事层面上创造出具有历史象征性 的形象及图像,建构民族精神史诗。而以 意写真重在以“道”心去观照物象,继承 意象画学思想,通过主观联想开发意象思 维,以意象造型的方式创造出有意味的艺 术形象和时代气息的表现形式,借以表现 惠女内在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物象的表 象,即“生面”,追求自然的“生机”和 “生理”,探寻其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力量 和韵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iNvShuiMoRenWuHuaChuangZuoYiXiangShengChengSiKao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