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民族精神的视觉表征 抗战时期傅抱石《屈子行吟图》研究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19 12:01530
注释 [1]1942年版藏于南京博物院,傅抱石题名为“屈 原”,曾著录名为《屈子行吟图》。本文为研究连贯 沿用系列统称,具体分析时以“1942年版”指代此 作;1944年创作的同名画作则称“1944年版”。 [2]关于“抱石”名号来源,学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 主张取自屈原“抱石自沉”典故(沈左尧:《傅抱石 的青少年时代》,南京出...

注释 

[1]1942年版藏于南京博物院,傅抱石题名为“屈 原”,曾著录名为《屈子行吟图》。本文为研究连贯 沿用系列统称,具体分析时以“1942年版”指代此 作;1944年创作的同名画作则称“1944年版”。 

[2]关于“抱石”名号来源,学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 主张取自屈原“抱石自沉”典故(沈左尧:《傅抱石 的青少年时代》,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傅 抱石研究会编:《傅抱石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9年版,第128页);二是认为其源于对石涛的 崇拜(伍霖生:《傅抱石的艺术道路》,《中国画》 1984年第2期,第6页;陈传席:《傅抱石》,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张国英:《傅抱石研 究》,台北市立美术馆1991年版,第114页);三 是指其或源于篆刻职业特性(吴友松:《画坛宗师 傅抱石》,《人物春秋》,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版,第87—88页)。本文采纳屈原说,因其与傅氏对 楚辞的长期实践及抗战时期重构屈原形象的创作逻辑 高度契合。 

[3]沈左尧:《傅抱石的青少年时代》,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9年版,第154页。

[4]傅抱石口述,伍霖生记录整理:《傅抱石谈艺 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5]傅二石:《金刚坡的回忆》,《新华日报》2007年 12月6日。 

[6]1945年6月26日,傅抱石为罗时慧35岁生日创作 《柳荫仕女图》,题识(节选):“今日为时慧三十 晋五生日,入蜀六载余,实未尝重视之也。……所居 仅足蔽风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遗,真如大痴家无担石 之储也。幸时慧忍受向所不能忍者。益珊之前,戊寅 秋于湖南东安旅次生一女,卒以入蜀途中殇于四川綦 江,时正重庆遭敌狂炸之翌日。” 

[7][10]曾健戎、王大明:《〈屈原〉研究》,重庆地 方史资料组1985年版,第3 、150页。 

[8]《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新华日报》1942年4 月2日。 

[9]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5年版,第91—92页。 

[11]郭沫若:《序史剧〈屈原〉的俄文译本》,《人 民日报》1952年5月28日。 

[12]郭平英:《交相辉映诗画魂——记郭沫若与傅抱 石的友谊》,《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6期,第61页。 

[13]叶宗镐:《傅抱石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版,第82页。 

[14][28]傅抱石:《中国绘画在大时代》,《时事新报 (重庆)》1944年3月25日。 

[15]傅抱石:《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的必 胜》,《时事新报(重庆)》1940年4月10日。 

[16][38]万新华:《傅抱石抗战时期历史人物画之民族 意象研究(下)——线条的背后》,《荣宝斋》2009 年第2期,第67、77页。 

[17][18][25][29]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时事新报(重庆)》1942年10月8日(副刊《学灯》 第196期)。 

[19]傅抱石1934年7月24日致金原省吾信札中提出: “生回日本后,拟再译大作《线之研究》,盖此书 必可补助中华画家也。”此“补助”意图,实为其 线条理论演进之原点。1942年《壬午重庆画展自 序》中,他提出线条“速度、压力、面积”三要素 的革新(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并以《屈子行吟图》中的衣纹实践此理念,如飞白示速度、压提显压 力、疏密控面积。 

[20][21][24]傅抱石:《中国绘画之精神》,《京沪周 刊》1947年第1卷38期,第5、7、7页。 

[22]傅抱石编:《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南京书店 1931年版,第21页。 

[23](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陈 引驰、盛韵译注:《世说新语》,凤凰出版社2024年 版,第615页。 

[26]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时事新报 (重庆)》1942年10月20日(副刊《学灯》第198期)。 

[27]陈履生编著:《傅抱石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8页。 

[30]万新华:《傅抱石抗战时期历史人物画之民族意 象研究(上)——图像的意义》,《荣宝斋》2009年 第1期,第95页。 

[31]傅抱石撰辑:《中国绘画理论》,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第9页。 

[32]傅小石、傅二石:《回忆点滴》,江西省政协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余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傅抱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33]林木:《傅抱石评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版,第48—49页。 

[34]萧芬琪:《傅抱石和屈原》,傅抱石研究会编 著:《傅抱石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版,第132页。 

[35]赵启斌:《个性、阅历与艺术生命——石鲁与傅 抱石绘画思想差异性比较研究》, 《文化艺术报》 2021年1月16日。 

[36][美]艾惟廉:《傅抱石画展观感》,《时事新报 (重庆)》1944年3月5日。 

[37]傅抱石:《春天的画家》,《中央日报》1942年 11月27日。 

[39] 张鹏:《傅抱石的人物故实画是怎样生成 的?》,《中国拍卖》2024年第12期,第53页。 

[40]傅抱石1956年9月13日致金原省吾信(山口蓬春转 交),信中“中国画论之研究”的表述,揭示其晚年 仍延续金原省吾的东洋美术研究方法。信札原件藏日 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影像见郑子路编:《日本武藏野 美术大学藏傅抱石信札节选》。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angZhanShiQiFuBaoShiQuZiXingYinTuYanJiu_5.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