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意”空间的移情表达
诗歌以表情达意、抒怀明志为主要 功用,《尚书·舜典》记曰:“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9],描述的 就是早期以诗歌抒写怀抱的情状。《诗 经》中对自然风光、人文物象的感知,不 仅仅是纯粹的客观描述,更是倾注了诗 人的一种人生情感与哲思。《诗》中之 “情”“志”有征戍怀归的思乡感伤、色 衰爱弛的情感苦闷、政治强压下的忧愤困 顿、欢聚宴飨的愉悦畅达,如《小雅·杕 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记载了妇女 登上北山,采摘枸杞过程中思念久役丈夫 的相思之情。诗人在诗中呈现了一种饱含情思的空间意境,利用章法安排实现情感 投射。
宗炳于《画山水序》中说道:“应 会感神,神超理得”“圣贤映于绝代,万 趣融其神思”,正是强调画家以主导意志 处理绘画作品,展现自己的情感意趣。 综观各代《诗经》图像,画家无不融入 了个人的情感视角与理解,画面上所呈现 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空间印象,更是 一种契合心灵的空间情感体悟。《诗经》 图像的生成是经由观诗的耳目感悟—构思 的情感交融—作画的意境建构,进而从属 于画家的心灵空间意境的。例如诗歌《蟋蟀》以“蟋蟀在堂”起,以光阴易逝、勉 励人们应及时行乐,但要节制有度,效法 “良士”之举为诗歌本旨。
马和之的《诗 经·唐风》图中《蟋蟀》一画中,以一树 一屋为空间背景,以缤纷的落叶暗示深秋 的萧瑟。画面右侧为一白衣男子正与两人 拱手告别,左侧屋下门内画一人凝神屏 气,仿佛侧耳倾听蟋蟀之音而陷入沉思, 忘了送别伙伴,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时光易 逝、切勿感时伤怀而应惜时以乐的情绪, 整个画面布局删繁就简,对诗歌本义作出 了细致阐释,画与诗的意境趋于一致。
而《御笔诗经图》构图与马氏则大为不同, 画中以远山为空间背景,近处院落的茅屋 内盘坐五人,彼此畅聊,气氛和谐融洽, 这与诗歌本义相去较远,但结合了画者的 个人理解与思维方式。诗情与画意本相 通,《诗经》图的生成源于画者的个人文 化修养以及绘画功底,融入了画家对诗歌 的思考,是一种对诗歌意境的空间感知 与体悟,将胸中诗意通过绘画呈现于画 面之中。
结语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历代不乏官命敕修和民间私撰的《诗 经》图,《诗经》图是对《诗经》的二度 阐释,显现出早期绘画意境空间所体现的 审美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同一文化精神的 不同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诗画交织相融, 对空间“意境”的营造具有共通性,《诗 经》及其绘图既采纳空间“留白”之法, 又具备强烈的空间移情性,体现出创作意 境的无限延展。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1989年版 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 2291页。
[2]吴礼权,《意境与意境创造的途 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 2期。
[3]邹英编,《西方古典美学导 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 156页,第157页。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 术出版社,1963年,第81页。
[5]同上,第4页。
[6][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 注,《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第23页。
[7]贾又福,《画理抉微》,《美术 研究》,1998年第2期。
[8][明]凌云翰,《钦定四库全书·柘 轩集·卷一》,第1227册,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763页。
[9][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ongJianYiJingShiYuXiaDeShiJingWenBenJiQiTuXiang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