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诗画具有同源性,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在审美追求上存在一致性,对空间“意境”的营造具有共通性。中国传 统绘画空间建构讲究“意境”的营造,同《诗经》运用时空意识的诗学特质相一致。《诗经》及其绘图常采用守白藏拙的空间“留 白”之法,以及空间移情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对诗歌意境的空间感知与体悟。《诗经》中空间意境建构的审美意识为《诗经》图绘的 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与认知基础。
关键词:空间意境;《诗经》;图像;诗画关系
时空意识是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 的重要思维方式,而相对于时间性因素而 言,建构立体、阔大的诗境空间则更为重 要。中国古代诗歌空间特质与中国传统绘 画中空间意境的塑造密切相关。《诗经》 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自汉代确立为五经 之一,历代不乏对《诗经》的阐释。随着 诗画的渗透、交融,《诗经》成为画家笔 下的重要绘画题材,以图释诗成为解读与 传播《诗经》的重要方式。《诗经》图的 形成与发展,及其创作的艺术灵感,与空 间意境的建构不无关系,《诗经》传达出 早期民族特有的审美感受,其中大量空间 场景的描摹与借景抒情的空间意境,影响 到《诗经》图所呈现的视觉画面感,诗歌 的语言符号与图中的视觉符号相互交织, 从而实现审美意趣的渗透融通。
一、空间意境内涵的界定
中国古代诗、画对“意境”审美的 共同追求,成为古代诗、画交融共通的重 要契机。“意境”作为审美范畴的阐释最 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谓诗有三境, 即“物境”“情境”“意境”,其中意境 “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可见,“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规 范。“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特有概 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核心 所在。
宋 马和之 豳风图·七月
“意境”由“意”和“境”构成, 《说文》中“意”释为“志也,从心从 音”,即“意”体现的是主观精神层面, 可理解为心意、情志。而“境”依刘禹锡 在《董氏武陵集纪》所记,则为“境生于象外”,即面对景、人、事,由情感触发 联想而建构的客观的境界。《辞海》对 “意境”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 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 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 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 上受到感染”[1]。强调了意境要讲究情、 景交融渗透,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画面、文 字的视觉效果,更应该具备引人入胜的想 象空间。
中国传统绘画如同诗歌一样,在笔 墨的运行过程当中,将创作者个人的主 观感受、思想意趣与客观物象相结合,从 而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意蕴的境界,即画家 的创作意境。“意境”是中国诗、画的共 通之处,正如吴礼权先生所说:“文学艺 术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文本形式(如诗、 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或实物样式(如 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跟所要表 达的思想情感交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 情画意’的境界。”[2]因此“意境”本身 就传达出了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诗画交融 的境界,是《诗经》图在创作过程中同 《诗经》诗意产生的精神共鸣。
中国传统诗、画在意境上有着密切 关联,尽管中国传统诗、画为两种不同 领域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空间意识的把握 上,画境同诗境一样,都要求创作者突破 时空局限,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心物交融的 理想境界。《诗经》中以抽象的语言元素 形成视觉画面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空间 意境,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营造诗外之意。
这种空间意境源自空间意识的创生, 包含广博的意境、热切的情感,是借助点 线面元素的建构、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审 美体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境基于 道家“自然”“虚无”的哲学思想,强调 在绘画中建构出“诗意”氛围,这与西方 的三维立体空间的静态写实呈现方式完全 不同,中国传统画家更讲究主观随性,贴 近自己的内心空间,传达创作者的心境意 趣,在尺幅之间展现笔墨的层次感与节奏 感,形成具有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意境 空间。
宗白华先生有感于中国传统诗画交 织相融,曾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 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 空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 奏。”“在描写无形的对象方面时,绘画 与诗歌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作用。”[3]中国 传统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空间意境的营 造具有共通性,空间意境的建构正是由于 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经验、情感 表达作用于创作思维而呈现的独特的艺术 表现,这在诗歌、绘画创作中都有一定的 反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ongJianYiJingShiYuXiaDeShiJingWenBenJiQiTuXia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