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更不拘成法地大 笔挥洒,时时用色墨相破法,这样便使他 的山水画灵动而不板滞”。中国美术家协 会原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秦征为孙 克纲山水画展作《丹青赋》,赞美他: “写山画水,炉火纯青。淋漓泼洒,笔歌 墨舞,胸中自有千峰万壑。信手点染,流 云飞瀑。惊雷动,大气如虹。……苦在 其中,乐在其中,但得能为天下雨,白 云原自一身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生导师郎绍君在《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孙克纲》序言中认为:“张大千之后,创 造性地运用与发展了泼墨法的山水画家,以孙克纲为最突出。”
他还在文章中饶有 兴致地论证了张大千与孙克纲在大写意泼 墨山水创作上的各自特点。中国美术家协 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在《当代山水 画大家孙克纲先生》中说:“在我看来, 无论是孙克纲或张大千,都是属于艺术成 熟阶段的自在驾驭驱遣笔墨,所谓‘从心 所欲不逾矩’的高级境界。至于孙先生的 作品,明显在树石、屋木、丘壑位置种种 变化方面,驱遣驰骋的能量更大一些。” 中央美术学院袁宝林教授在孙克纲画展研 讨会发言中指出:“孙克纲在生宣纸上用 大斗笔创造的泼墨效果,令人十分信服地 感受到,他正是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不仅 准确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和气势,而且即 时捕捉住了艺术家在与大自然交会中那 种‘观山则情满于山’的激动精神状态 和过程,这样的境界真可说是前无古人 的。……无论从横向(当代山水画坛) 看,还是纵向(山水画史)看,孙克纲先 生都无愧一代大师的称号。”
国家书画鉴 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先生参观孙克纲画展 后题词称赞“孙老笔力能扛鼎,三百年来 无此君”。诸如此类的权威专家学者们的 评述,为孙克纲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 学术定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2006年4月8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主办,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画 院承办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孙克纲艺术生 涯60年作品展暨《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孙克纲》《孙克纲山水画集》首发式”在 天津博物馆隆重举行,天津市委有关领导 和书画界20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随后有 40多位全国及天津专家学者参加孙克纲山 水画研讨会。
参会人士对孙克纲先生做 了两个学术定位:一是认定孙克纲先生是 我国20世纪涌现出来的山水画大师,二是 认定孙克纲先生是津派国画杰出的代表性 人物。众所周知,津派国画是中国近代出 现的颇具文脉传承的重要画派,具有地域 性、传统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等 特质,崛起于19世纪下半叶,以天津文美 斋刊行张兆祥《百花笺谱》为标志,出现了以张兆祥、马家桐、王铸九、徐子明即 “津门四子”及梅振赢、刘小亭、金龙 节、张瘦虎等名家为代表的第一代津派画 家。传至刘奎龄、陆文郁、刘子久、刘芷 清、萧心泉即“津门五老”及李鹤筹、李 智超、刘君礼、陈少梅、姜毅然等名家 为代表的第二代津派画家。再传至以孙克 纲、孙其峰、王颂余、王学仲、萧朗、溥 佐、穆仲芹、赵松涛即“津门八家”及 张其翼、梁崎、李昆璞、陈麐祥、刘止 庸、张德育等名家为代表的第三代津派画 家。
进入20世纪之初,全国政协举办“当 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向国内外隆重推介 “津派国画”,并组织顶级国画理论家参 加津派国画研讨会,同时展出津派国画第 四代、第五代及第六代名家佳作,天津人 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部津派国画的精装画 集,《天津日报》多次刊登津派书画专 版,极大促进了“津派国画”的传承和发 展。孙克纲先生作为纯粹的天津本土成长 起来的山水画大师,在津派国画传承与发 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贡献卓著,劳 苦功高。他极其完美地承继了其师刘子久 的尊师重道、学古创新、勤学苦练、谦虚 谨慎、勇猛精进、培育学生、奉献社会等 优异品德,同时在深入生活、服务民众、 扩展胸襟、大胆创造诸方面,进入了更高 更新的境界,为津派国画后继者树立了典 范和榜样。
孙克纲60年代由孙其峰先生推 荐,一度在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 学院前身)任教,受业的青年教师有白庚 延、吕云所、苏宝礼等人。80年代由李可 染先生推荐,一度赴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受业学生有龙瑞、王镛、姜宝林等人。80 年代末,天津画院两次开办孙克纲山水研 修班,有众多天津市及外地山水画家参 加。另有经常登门向孙先生求教的山水画 家孙长康、纪振民、唐凤岐、王继和、张 文圣、张晋、张寿庠、皮志刚、郑永盛、 杨维等人。正如王学仲《泼墨不知老将 至》一文所说:“天津山水画派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多出于湖社中坚刘子久先 生,再则是王颂余、孙克纲二家的传人,可以说孙克纲之山水,尤具创新面目,有 待于理论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定位。”
1979年春天,在恩师孙其峰教授引 荐下,笔者有幸向孙克纲先生学习山水画 理论及技法,也应约参与当年在北京北海 画舫斋“津门二孙画展”的筹备工作,负 责为《天津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撰写评介津门二孙画展的文章。1983年, 笔者为天津电视台撰写《孙克纲山水画》 专题片的底稿。1985年为北京画院《中国 画》刊物撰写《烟峦浮动恣盘礴——孙克 纲山水画访谈》一文,得到京津画界师友 的肯定和赞许。1986年,笔者结合孙克纲 先生历年教画讲稿,搭配孙先生149幅手 稿,按树法、石法、云水、山法及创作五 部分,编撰成《孙克纲山水画法析览》一 书,1987年6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首版印行一万册,似可弥补孙克纲先生生 前未有文字论著出版的缺憾。
宋代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 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笔者对孙 克纲先生的敬仰亦可等同视之。孙克纲先 生那伟岸的身躯、那亲切的笑容、那熟悉 的津沽乡音、那坦荡的胸怀、那质朴谦诚 的品格,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自 身的淡泊自律、对学生的谆谆教诲,皆深 深镌刻在我的灵魂之中,催我努力上进、 不务虚名。
今年恰逢孙克纲诞辰百年,其公子 孙越先生将家藏孙克纲先生原作以创作时 间为序,编成画册出版,以使世人对孙克 纲艺术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知,其孝道令 人感动,其功德可传长久。端午节后,孙 越嘱我作序,遂使我思往事,忆师恩,理 情致,抒感慨,参酌师友们的宏文高论, 品味恩师原作的神意气韵,比量画坛古 今,力求明心见性,谨撰此文以缅怀并 致敬孙克纲先生。限于水平学识,行文中 不当不妥之处,尚请尊敬的读者方家不吝 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