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常利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受现实主义影响,创作了一 系列以人物为主、描绘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之作,形成了独特的写实抒情风格;自20世纪80年代起,马常利的创作领 域转向了风景画,长于在宏大叙事中挖掘诗境、于日常风景中探寻乐感。此外,他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创建和培养专 业美术人才方面,亦做出了显著贡献。
关键词:边疆题材美术;主题性油画;风景画;油研班;美术教育
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术家,他们既是与新中国美术发展共同成长 的一代,又是中国现代史剧烈变革的亲历者,这决定了他们的艺术生涯必 然与宏大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联。故此,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一方面彰 显着“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 审美追求。
图1 马常利《高原青春》布上油画 100cm×270cm 196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931年出生于河北山海关的马常利,正是这一代美术家中的一 员。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培养的一代油画家,马常利于1949年至1953 年就读中央美院绘画系。在美院学习期间,他得到艾中信、董希文、戴 泽等大家的亲炙,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启蒙,还为其日后 的油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53年,马常利作为优秀毕业生 被选中,与校长丁井文一同参与中央美院附中的创建工作。1961年至1963 年,他继续在中央美院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深造,后从美院附中调回中央美院油画系,为早期美术人 才的教育培养以及探索中国油画 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边疆山河: 深掘生活的主题油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常利 的油画创作视野聚焦新疆、西藏 和黑龙江等祖国边疆之地。这一 时期的创作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语 境的影响,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 记。这些作品虽为主题性创作,但 在题材内容、主题立意、艺术风格 上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框架之 中,而是倾注了画家对祖国大地的 深厚感情与生命感悟,使观者能够 感受到浓郁的“山河情”。
1956年西藏解放,马常利 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之 邀,与画家艾炎、牛文、李焕民 一同前往西藏体验生活。他们乘坐军车,沿着康藏公路抵达拉萨,后进入森林部队, 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深入了解藏族同胞的生活方 式。这段经历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阅历 和素材积累。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藏族农牧民同胞 的淳朴性情与健美形象,给马常利留下难以磨灭的印 象。
图2 马常利《大庆人》布上油画 230cm×190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
1957年,油画《解放军与藏民》问世,该作以解放 军为藏族儿童理发为题材视点,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 厚情谊,并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 美术展览”。此后,马常利又前往青海、四川阿坝藏 区深入生活,并接连创作出《幸福之路》(1958,见封 面)、《高原青春》(1963,图1)等作品,着重表现 了藏族农牧民在西藏民主改革后所焕发出的劳动热情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可以说,这种为艺术创作而深度写生和扎根生活 的经历伴随着马常利的整个艺术生涯;也因此,他所 创作的作品生动地揭橥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源流 关系,《幸福之路》与《高原青春》等作品皆是这一 艺术规律的印证。1950年,被誉为世界上最为艰巨的 公路工程之一的康藏公路破土动工。经过4年多的艰 苦修筑,这条公路至1954年底正式通车。
康藏公路被 誉为“幸福的纽带”,其原因在于它的建成沟通了西 藏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成为促进该地区快速发展的象 征。1958年,年仅27岁的马常利创作了代表作《幸福 之路》,作品入选1960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 成为西藏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见证。在《幸福 之路》中,画家以层层山体将画面推至远处,公路如 游龙般盘卧在山腰,余晖将远处的高山照亮,越至近 处山色越深沉厚重,站在近处山顶上的两名穿有特色 民族服饰的藏族女性,聚精会神地盯着山腰上的公路 及行车,以至于忘却了手里的农活。对她们来说,这 条盘在山体上的“幸福之路”,将为这片闭塞之地开 启崭新的生活。
图3 马常利《秋收起义》布上油画 200cm×350cm 197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0年,马常利获得学校批准成为留苏研究生, 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后因中 苏关系的恶化,留苏计划也被迫搁置。1961年至1963 年间,马常利转入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深造,师从留 苏归来的罗工柳。罗工柳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敏 锐的时代洞察力,为“油研班”制订了一套科学而系 统的教学方案,他主张在吸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 融入中国文化精髓,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道路。在罗工柳和林岗等名师的教导下,马常利作画的 观察方法和创作意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找到了适 合自身的油画语言,这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与转型提 供了良好条件。
由此,与其将 马常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作品看作主题性人物 画,不如称之为带有人物的风情画。在这些作品中, 人物与风景相得益彰,风景作为场景并非次要,反而 彰显了画家对自然之景的珍视和对抒情性绘画风格的 偏爱。尽管当时的创作氛围往往带有革命叙事主题和 严格的规范限制,马常利却并没有因为主题绘画的宏 大叙事而减损艺术性,反而在画作中增加了自在而随 性的诗意美感,以一种融入时代现场、从内心真挚感 受出发来传达画家个人的在场。
马常利的作品中没有 夸张的颂扬,而是通过个人化的视角展现国家建设与 人民生活的边疆史诗,朴素、真挚地进行着主题描绘 与心性言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aChangLiDeYouHuaChuangZuoYuShiDaoChuanCheng.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