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勇劲作为中国当代水彩画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轨迹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生态的变迁。在30 余年创作中,他以“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自觉,完成了从写实再现到当代艺术观念的跨越,通过“凝视”视角的转 换、媒介语言的突破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思辨,将传统美学基因注入当代艺术话语体系,探索出一条既具民族文 化根脉又富现代精神特质的中国水彩画创新之路。
关键词:水彩画;风景题材;媒介语言
一、凝视的三重维度
艺术家行走于时代的风景中,本身亦成为风景的 一部分。陈勇劲的创作始终与生命体验、时代语境紧 密交织,他的求学经历、创作历程及作品理念,展现 了一位艺术家基于个体经验与求知求真的艺术探索轨 迹,其艺术成就与个人风格的形成,既是个人求知的 结果,亦得益于湖北美术生态的滋养,并与湖北美术 的发展同频共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湖北地区涌现出一批思 想敏锐的批评家与艺术家群体。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 双向互动,推动湖北美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具 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生态。在此背景下,以刘寿祥为 核心的学术团队,于中国专业美术院校中率先创立水 彩画专业。1986年,首届水彩班培养的诸多画家,在 当时画坛已初露锋芒。作为第二届学员的陈勇劲,正 是在刘寿祥等导师构建的专业水彩教育体系下,开启 了以水彩为媒材的艺术征程。
陈勇劲《武汉体育中心》纸本水彩 100cm×200cm 2013年
艺术家往往通过对精心选择的物象进行组合、叠 加并进行叙事,使其成为相互关联且富有意义的“凝 视”对象。由此可见,艺术史是一部不断给人、物与 事赋予意义的历史,每一次创作都是艺术家对描绘对 象持续赋予意义的过程。从静物、风景再到场景,从“实象”的观照到“象外”的思索,陈勇劲通过对现实的“凝视”而赋予 对象一定的意义。
总的来看,他的艺术创作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外 观”“内观”与“反观”。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时期属于“外观”阶段,与 很多同代的艺术家一样,陈勇劲通过系统的学院训练,在水彩画技法层面 积累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此阶段创作他主要侧重对象的形体、质感与空间 的刻画和表现。 20世纪90年代,陈勇劲的水彩画创作进入“内观”阶段,即从物象表 层的客观描绘与物物关系的形式探索,转向对具体形象深层文化隐喻的 挖掘。
图1 陈勇劲《石—1》纸本水彩 55cm×75cm 2012年
通过研读美国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Norman Bryson)《注视 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等西方理论著作,陈勇劲以符号学、结 构主义视角重新审视静物画创作,并思考静物画可以如何更为深层地 反映社会文化中的权力结构与视觉政治。因此,此阶段他尝试通过特 定母题构建自己的文化符号系统,以此来拓展水彩画在主题表达上的 深度与维度。
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呈现为自我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否 定之否定”的淬炼中诞生。自21世纪以来,陈勇劲的创作进入“反观”阶 段:一方面,他持续思考水彩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展路径、现实困境 与未来可能;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中他完成了双重转向,即从早期聚焦 物与物的关系探讨,转向以全球视野观照人、社会与自然的深层关联。
图2 陈勇劲《山火》纸本水彩 100cm×152cm 2011年
值 得注意的是,其创作不再局限于场景的客观再现,而是致力于挖掘物象表 象背后的精神维度,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人、社会、自然关系的隐喻载体, 赋予画面超越视觉感知的哲学深度。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我画的不 是风景,是场景。”这一创作理念的演进,无论是早期的“外观”观察、 中期的“内观”自省,还是当下的“反观”重构,本质上都体现了艺术家 “凝视”行为的存在主义意义。这种双向凝视不仅确认了主体的存在价 值,更在主体与他者的交互关系中,为艺术作品注入了形式语言之外的 深层人文内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enYongJinYiShuZhongDeZiWoChaoYueYuWenHuaZhuanY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