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文物是对官方收藏体 系的一种重要补充,它承载了深刻的 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特质,已经成为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不容忽视 的一部分。一大批有考古。艺术和工 艺价值的珍贵文物分散在民间私人 藏家手中,对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丰 富社会记忆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囿 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保护技术的落 后以及市场管理的缺位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民间收藏文物的保存、流通 和传承都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文 章从民回收藏文物现状入手,深入分 析了其在保护进程中所面临的制度 性问题并给出了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以促进建立一个较为科学规范和开 放的文物保护体系。
一、民间收藏文物保护的背景与现状
(一)民间收藏文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民间收藏文物种类广度大,文 化承载力极强,涉及书画、陶瓷、青 铜器、碑帖、民俗用品等诸多领域, 既反映了各个时期工艺风格,又承 载了区域性、民族性、世俗性文化密 码。以清景德镇青花瓷盘为例,它釉 色艳丽、构图细腻,具有艺术价值和 实用性双重特点,为民间普遍收藏的品种。
图1 剔红龙纹漆盒(通体髹朱漆,雕刻海水游龙纹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体现了清代 雕漆工艺的高超技艺)
这类器物通常流散在民间,
通过家族传承或者市场购藏等形式
留存下来。它对审美、技艺和时代风
貌的集中展现,使民间收藏成为官
方博物馆系统外的一支重要辅助力
量,同时显示出草根文化对于历史记
忆建构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这
多样化的收藏方式使得民间收藏具
有了研究历史演进、民间信仰和工
艺美术的多重价值和不容忽视的文
化地位。
(二)民间文物收藏的广泛性与隐蔽性
不同于官方文物机构集中收 藏,民间文物收藏表现出分布分散、 形态多样等特征,在城乡居民、民间爱好者甚至私人小型博物馆中普遍 存在。这种广泛性虽然对文物多点保 存有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了监管困 难。很多收藏行为没有被列入合法 备案,有可能出现产权模糊和文物 流失等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及 边远省份,由于保护意识不强,文物 往往被错误地利用、转化乃至丢弃, 其隐蔽性更加剧了文物信息断裂现 象。同时,民间收藏者的身份比较复 杂,有的是企业家、退休干部或基层 群众等,他们收藏的目的和途径各 不相同,加大了民间收藏生态多变 性。这一多样性虽然反映了文化保存 全民参与的积极态度,但是也给保 护机制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 一个灵活、系统的应对模式才能使文物资源得到有效协调。
(三)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与挑战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许多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大多集中 在国有文物上,对于民间收藏方面 的重视和管理还明显乏力。实践中, 民间文物没有统一登记机制与权属 认定体系导致收藏者遭遇文物流 转,修复与认定难以得到有效扶持。 另外,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受人力、财 政等因素的制约,常常把执法重点 放在规范文物交易市场、打击非法 盗掘等方面,而忽略对民间收藏进行 日常监督和指导。与英国“可移动文 物的申报制度”等国际上较为成熟 的经验相比,我国还存在信息公开、 政策激励和民间参与方面的明显差 距。如现行法律没有为民间收藏建 立专业备案通道,使许多合法收藏 徘徊于灰色地带,从而进一步影响 到国家对文物资源的全面把握和科 学利用。
二、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以清代“剔红龙纹漆盒一件”为 例(图1)。此漆盒全身雕双龙戏珠, 底篆“乾隆年制”二字,漆层较厚,刀 法圆熟,具有典型的宫廷风格,为极 具学术研究价值之作。 这类器物做工精细、形制精美, 为漆器工艺鼎盛时期之代表作,有 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这件文物 曾经被一名江南藏家从海外古玩市 场买走,由于无法合法的文物来源证 明而长期游离于法律的边缘。
图2 战国·青铜“蟠螭纹鼎”(腹部饰以蟠螭纹,造型庄重,纹饰精美,反映了战国时期青 铜器的艺术风格和铸造水平)
从现行
《文物保护法》来看,非国有文物如
果没有登记备案就没有享受到法律
上的明确保护,很容易在流通与维修
或者出境等环节处于法律真空之中。
这个“剔红漆盒”由于产权归属不清,
曾被当地执法机关错误认定为非法
文物而有被扣押的危险。这起案件折
射出现行法律体系中民间文物管理的缺失,这既不利于合法收藏者的权益
维护,又弱化了文物回流和保育的社
会热情。
(二)保护意识与技术不足
河北一农民收藏者保存了一件战 国青铜“蟠螭纹鼎”(图2)。该鼎器 身为三足,通身饰阴刻蟠螭纹图案, 形制端庄雅致,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 之成熟。但由于这位收藏者没有经过 专业文物保护知识的训练,在一般的 水泥地库内存放时间较长,造成器物 青铜病严重,局部锈蚀严重,装饰模 糊不清。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鼎口沿 已经有开裂的痕迹,器身上布满青绿 色锈斑,损害了文物的价值。 这一事件暴露了目前广大民间 收藏者对文物保存认识不足,不能在 恒温、恒湿和无腐蚀的环境中妥善保 存,同时缺少修复设备和技术帮助等 问题。尽管有些藏品爱好者已经意识 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他们没有找到 权威机构的支持,这导致了文物抢救 的时机被推迟。文物保护技术及意 识上的欠缺不仅对藏品自身安全构 成直接威胁,而且也间接地弱化了民 间藏品的社会意义及传承价值。
(三)市场管理不规范
有一次古玩市场出现了一件标 有“唐鎏金佛像”(图3),引起众多 藏家的注意。此佛全身鎏金、仪态端 庄、基座上残缺的铭文初看起来颇有 些年代感。但经过文物鉴定专家的审 查,证实这件器物其实是近代工艺的 仿品,是经过手工做旧加工、伪造铭 文抬高其价值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佛 像的材料是低铅铜合金,底座铭文 是近代仿宋体,鎏金层的厚度比唐代标准工艺要高得多,总体风格和唐代 开元年间的佛像有明显区别。 这类案件在目前民间文物市场上 并不鲜见,因为没有统一的文物流通 监管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第三方鉴定 机制使得仿品泛滥、价格虚高、很容 易误导收藏者。同时交易的失范还隐 藏着非法文物流通、赃物流转等灰色 空间,扰乱文物市场秩序,严重破坏 真实民间文物信誉和研究价值等。
三、民间收藏文物保护的优化对策
(一)法律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于民 间收藏文物的保护涵盖不充分的现 状,急需健全相关法规,特别是要从 产权确认、登记备案以及合法流通等 方面设置明确条款。以清剔红海水游 龙纹盒为例,此器是典型的宫廷用 品,它流入民间之后,由于产权登记 制度的缺失,曾被错误认定是非法流 通的文物,经数次转手难确权,险遭 行政干涉。
图3 唐鎏金佛像(此尊唐代鎏金佛像,面容慈祥,衣纹流畅,鎏金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 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和宗教氛围)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
个民间文物电子档案系统来实现有历
史价值民藏文物的归档和身份认定,
既能有效地维护合法收藏者的权益,
又有利于系统性地维护文化资源。同
时要推进《文物保护法》的修改,建
立“民藏专章”,厘清私人收藏法律地
位。流通规则及违法追责等问题,从
而为文物合理流转及合法保护提供
制度支持。
(二)专业支持与宣传教育
目前民间文物保存工作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技术和科学理念 欠缺,急需在教育普及和技术支援两 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就河北藏家所藏战国蟠螭纹鼎而言,因保存知识匮 乏,鼎器在高湿高盐环境下暴露时间 较长,铜锈和裂痕严重,历史损失不 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博物 馆、文化馆和高校等资源建立“民间 文物保护指导站”等,向藏家免费提 供建议和初级修复。同时政府要促进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物保护教育 推广工作,以纪录片、短视频和展览 等多元化手段促进大众保护意识。以 数字化工具为辅助,搭建虚拟展陈和 云修复平台,让更多民间收藏者获得 文物养护和鉴定的基本知识,从而实 现民藏文物由“个人私藏”向“全民共 育”理念的转变。
(三)市场监管与合作机制
目前文物市场管理中还存在着 监管盲点,特别是民间文物流通、交 易和鉴定等环节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和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唐鎏金佛 像”仿文物事件为例,这尊佛像在当 地集市上被高价出售,由于鉴定机制 缺失而使买家上当受骗,既造成经济 损失,又损害民藏文物在市场上的信 誉。故应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建立 “民间文物交易白名单”等制度,认 证有资质的交易场所、鉴定机构及中介平台,实现市场入口把关。同时要 推进民间文物联合监管机制的建立, 由公安、文旅、工商等多个部门合作 严厉打击非法交易。以政府主导和民 间参与为手段,建立一个权威、公正、 透明的市场环境来推动文物流通有 序合规进行,最终达到对文物资源合 理开发利用和综合保护的目的。
结 论
民间收藏文物作为中华文化遗 产延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价值不 只在于文物自身,还在于文物背后所 包含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意义。目前民 间文物保护迫切需要通过健全法律 制度,强化专业技术支持和完善文物 流通监管机制来实现从分散化和封 闭式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本文 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揭示现阶段 民藏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问题,从法 律,技术和市场三个层面提出有针对 性优化路径。只有建立多元协同、法 治保障和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才能 使民间文物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 合理使用,推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和 世代传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JianShouCangWenWuBaoHuXianZhuangWenTiYuDuiC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