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千里江山图》“蔡题”的图像复位与原境细读

书画艺术网书画收藏2025-10-07 11:171490
针对美术史界熟知的《千里江山图》卷尾 蔡京题字,余辉先生在《百问千里》一书中很明 确地论证其为“蔡题”(即题首而非跋尾),笔 者很赞成这一结论。余先生的判断依据主要是 “蔡题”黄绢磨损程度与画心卷首部分接近, 而与画卷尾部绢丝状况有明显差别,这个判断 是很有道理的,也得到了两位痕迹鉴定专家的 认同,笔者亦认同这一“蔡题”的位置判断。图1 将前隔...

针对美术史界熟知的《千里江山图》卷尾 蔡京题字,余辉先生在《百问千里》一书中很明 确地论证其为“蔡题”(即题首而非跋尾),笔 者很赞成这一结论。余先生的判断依据主要是 “蔡题”黄绢磨损程度与画心卷首部分接近, 而与画卷尾部绢丝状况有明显差别,这个判断 是很有道理的,也得到了两位痕迹鉴定专家的 认同,笔者亦认同这一“蔡题”的位置判断。

《千里江山图》“蔡题”的图像复位与原境细读 《千里江山图》 蔡京 第1张

图1 将前隔水蔡题残绢完全复位,可见其与卷首残损老化浑然一体的特征

本 文拟从绢丝色泽及拼补特征、题首自然书写过 程等角度再做一些深入考察,将卷首改装前的 残损状况进行图像复位,严谨论证“蔡题”写在 卷首前隔水的原初性质,同时结合当时的政治 语境,对画卷前隔水这段题语的语义内涵及其 功能、意图,作一点细读推证,加深对画卷背景 的理解,并就教于博雅方家。 

一、绢丝色泽特征显示蔡题绢质必为此 卷前隔水,印章显示为梁清标改装后移 

图1将前隔水蔡题残绢完全复位,可见其与 卷首残损老化浑然一体的特征 通过图像复位拼合,我们将蔡题移回到卷 首,并将改装时略微上移的残绢调回原来的高 度,即可看到明显协调一致的老化、残损的旧裱 特征(图1),可证此处复原,即为旧卷旧裱的原 初状况。尤其前隔水上端边缘处色泽较深,与 画心卷首上端色泽近似,说明曾经长期处于外 包首附近,污损老化程度比较一致。

前隔水残 绢高度下调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以下图2与图3的 比较得到证明。 图2将蔡题直接平移至卷首处拼接,上端可 见梁清标改装后位置有所上移,已略高于画心 部分 图3下端多处补绢状况,可见底边所补新绢 高度,及拼补处,梁清标所做的多枚印章标记 上两图显示梁清标入藏后,改装时的拼补 痕迹和印章标记,以及前隔水裁移后的位置变 化。

《千里江山图》“蔡题”的图像复位与原境细读 《千里江山图》 蔡京 第2张

图2 将蔡题直接平移至卷首处拼接,上端可见梁清标改装后位置有所上移,已略高于画心部分

裱工裁掉严重残损的蔡题前隔水(边缘及 字里行间需要很多拼补),移至卷尾后,比原初高度相对有所上移,导致拼补时底边所需绢条 更宽。由图二可见,在蔡题平移至前隔水后,上 端深色边缘比画心深色边缘要高出几厘米,高 出部分与底边新补的绢条宽度相当。 

在左下角两处旧绢的接补处,有较小的白 文“梁清标印”和朱文“河北棠村”印,应是梁 清标在此处特意留下的拼补标记。另有卷尾两 枚骑缝朱文印可以证明,后移蔡题至卷尾的举 动,确为梁清标所为,而非前朝任何时候,更不 可能是南宋高宗时期。一则鉴藏印复原线索提 示此卷并未进入南宋(赵华复原),二则即便 流入南宋,宋高宗曾下令将内府书画藏品全部 改装,所有“六贼”包括蔡京的题跋痕迹必然 裁毁,在当时得背景下,此卷蔡题是很难留存 的。再回到梁清标鉴藏语境,两骑缝印正是他 入藏此卷后,将残损不堪的蔡题前隔水裁下, 移为后隔水并进行拼补加高的改装印记,两印 分别是画心卷尾与蔡题接缝底端的“安定”朱 文,以及蔡题与溥光跋纸接缝顶端的“冶溪渔 隐”朱文。

此两处骑缝印的钤盖皆有双重作用, 并非随意盖在骑缝任意位置,而是分别顶上、 抵下,同时兼顾了旧绢拼补的位置标记需要。这 里可以看出梁清标堂堂正正保留前隔水改装及 旧绢拼补痕迹的负责态度。 本文在图像层面进行了复位还原,并去掉补绢和后来的鉴藏印(图4),显示出梁清标入 藏时所见的卷首部分的大致残损样态。

《千里江山图》“蔡题”的图像复位与原境细读 《千里江山图》 蔡京 第3张

图3 下端多处补绢状况,可见底边所补新绢高度,以及拼补处,梁清标所做的多枚印章标记

蔡题残 绢因其字里行间破损拼补痕迹太多,只简要还 原了上下边缘的大致残损。同时可见,原初题字 位置也要更靠下一些,文字比左边的山头还低 一点。这样的题写高度可能也更符合当时的情 景氛围。 图4去掉补绢、鉴藏印,梁清标入藏时所见 旧裱卷首的大致残损样态 

二、从书写过程看《千里江山图》蔡题 的即兴性质 

关于蔡题文字的解读很多,有书法鉴定能 力的学者都认可其为真迹,但缺少从自然书写 过程的一般规律来进行验证审视。这里要借助 到书法领域的创作经验和理论,通过还原书写 的自然过程来认识其即兴性质。 从书家题跋的书写角度说,面对装裱成品 的划定空间,下笔开头几个字都会比较沉缓一 点,因为刚开始感受其纸墨生熟性质、调整用 笔轻重,不可能写得很忘怀、很放逸,相反总 会谨慎缓慢一些。“政和三年闰”这几个字,就 明确带有开始阶段的节奏感,蘸墨后下笔,因为 是在粗糙的绢面,点画也就相对悠然缓慢,在 墨色与节奏上,也与最后一行的枯淡、迅捷,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 

《千里江山图》“蔡题”的图像复位与原境细读 《千里江山图》 蔡京 第4张

图4 去掉补绢、鉴藏印,梁清标入藏时所见旧裱卷首的大致残损样态

从章法来看,开头两三行空间比较疏朗松 动。不过这随手短短几行字,居然没有安排好 空间,前边三行写得宽松,后边空间不够了,要 表达的意思写不完,毕竟前隔水宽度有限,于 是就只能写得紧密一点,尤其最后一行,草草 收场,字也变小了,字距也变紧凑了,与倒数第 二行呈犬牙交错状态,显然是空间不够造成的 现象。“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这几个字,越写 越小,显得避让收缩,完全不像开头几行空间 疏朗,有相对独立的行距,后三行明显逐渐加 密了。尤其最后一行左右逼仄,书写心态也有变 化,匆匆点题之后,于仓促间结束。 对比文献记载的蔡京文字功力,会看到这 个题字应是随手即兴完成的。

支付0.2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这样设想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前 举细节证据和图像复位,已经证明这个设想事 实上不可能,这个题字本身就是完整的,而且 就写在前隔水黄绢上,看左边收尾两行明显匆 忙紧凑,就是其宽度有限、即将逼边的结果。 从材质看,隔水黄绢跟画心所用的细密宫 绢不是一个档次,相对要疏松得多。画心用绢 的经纬密度,以及另外几件徽宗画作的绢丝密 度,余辉先生也通过实验仪器系列检测数据做 了证明。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LiJiangShanTuCaiTiDeTuXiangFuWeiYuYuanJingXiD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