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明清绘画中的长寿形象研究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4 10:49710
三、明清绘画中的“香山九老”形象1“香山九老”形象的由来与寓意 “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白居易以 及其他八位文人高士,其身份在《河南通 志》卷五十二“九老堂”条中记载:在洛阳县旧东都履道坊,唐白居易 宅同时九老为尚齿之会,九老,谓胡杲、 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 爽、僧如满,并白居易也。[9]唐会昌五年(1845),白居易等九位 文人墨...

三、明清绘画中的“香山九老”形象

1“香山九老”形象的由来与寓意 “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白居易以 及其他八位文人高士,其身份在《河南通 志》卷五十二“九老堂”条中记载:

在洛阳县旧东都履道坊,唐白居易 宅同时九老为尚齿之会,九老,谓胡杲、 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 爽、僧如满,并白居易也。[9]

唐会昌五年(1845),白居易等九位 文人墨客因不满朝廷腐败,对当时的社会 状况不满,于是他们在洛阳龙门寺聚会, 被称为“香山九老”。由于九人之中属白 居易名望最高,故“九老”通常以白居易 为首。白居易晚年仕途坎坷,“停官致 仕”之后归隐香山,长居于此,自号“香 山居士”,归隐之后,与胡杲、吉旼、郑 据等人意趣相投,于香山结社聚会,“香 山九老”之名由此而来。《香山九老诗爵 里纪年》中记述有“香山九老”当时的具 体年龄:

胡杲 安定人前怀州司马年八十九 吉皎( ) 冯翊人卫尉卿致仕年 八十八

刘贞 广平人前磁州刺史年八十七 

郑豦(据) 荣阳人前龙武卫长史 年八十五 

卢贞 范阳人前侍御史内供奉官年 八十三 

张浑 清和人前永州刺史年七十七 白居易 太原人刑部尚书致仕年 七十四 

李元爽 洛中遗老年一百三十六 禅僧如满 年九十五 

虽与会而不及列 狄兼谟 秘书监 卢贞 河南尹[10]

由上述内容可知,“香山九老”多 为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在当时皆属高龄 人群,白居易时年未至七十五岁,在“香 山九老”中属于年龄相对较小者。狄兼谟 和卢贞“与会而不及列”的原因,白居易 所撰《香山九老会诗序》中有所阐述:

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 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贯姓名,年齿, 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仍以一绝赠之,云: 雪作须眉荷作衣,辽东华表暮双归。当时 一鹤尤希有,何况今逄两令威。又有侍 秘书省狄兼谟、河南尹卢贞,以年未及 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11]

狄兼谟和卢贞虽然同样参与了集 会,但二者当时的年龄均未及七十岁,因 此没有被列名于“香山九老”中。 为了纪念集会,白居易曾请画师描 绘当时的活动,“香山九老”的形象即 来源于此。此外,《九老图诗》也生动地 描述出对长寿图景的赞颂之情。根据以上 内容,“香山九老”形象最早应出现在唐 代,且为白居易请画师所作,是继“商山 四皓”图像之后逐渐兴盛起来的群像图 像,以德高望重的长寿文人雅士为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属于“雅集”题材,由于图 中所绘人物皆为长寿高德的老者形象,加 上“九”为我国古代阳数单数的最大值, 发音与“久”相同,因此被赋予长久、永 恒的寓意,在长者寿辰、婚礼等喜庆场 合,人们通常会选择数字“九”,以寄托 对美好事物的祝愿,“长寿”和“祝寿” 等寓意也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明清绘画中的长寿形象研究 香山九老图 明清绘画 香山九老 第1张

明 周臣 香山九老图 绢本设色 177cm×106cm 天津博物馆

自唐代至明 清以来,此类既具历史典故题材又包含长 寿形象的图像一直延续了下来,至明清时 期,“香山九老”的相关绘画作品风格愈 加丰富,出现了与此题材类似的“五老 图”,“五”同样属于阳数,与“香山九 老”有着相同的寓意。 2.“香山九老”图的构图模式与程 式化风格 自会昌之后,“香山九老”图像的 绘制开始盛行起来,据记载,刘松年在 《香山九老图跋》中写道,此图早已传写 遍布京洛,李唐和刘松年曾经奉旨绘制, [12]至明清,“九老”图已形成较为固定 的绘制模式,以长卷为主,以人物群像塑 造为画面主体,与单一人物场景相比,视 觉效果更为丰富,这或许是历代画家选择 以群像方式塑造而并非分别单独描绘“九 老”的原因之一。 

明代早期宫廷画家谢环绘有《香山 九老图》(图8)长卷一幅。谢环善画山 水,风格细腻严谨,从这幅作品中的用 笔、设色可以看出这一特征,路上的碎石 以细笔淡墨描绘,亭台、屋瓦、叶片以同 样的方式勾勒,精谨细密。虽然画面上侧 空间的布置较紧密,但由于地面设色较 淡,又少皴染,景物以丛聚的组合方式构置;画面中,各物象并非均匀分布,人物 大多分布于画面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以地 面和低矮的树枝为主,使画面空间形成一 种疏密相间的秩序感。

从画面右下角所描 绘的围墙和对建筑、桌凳的线条塑造可以 看出,画面的整体构图为散点透视的鸟 瞰角度,以建筑、树石等物体分隔画面空 间,以一纵一横两条碎石铺成的道路连接 各个部分,将人物安置其中;两条碎石路 的交点位于画面中心略靠右的位置,交点 之上为整幅长卷的主体建筑,与左右两侧 的亭榭相比,上侧厅堂的大小和碎石路的 交点位置共同指明了画面中心所在。“九 老”分布于画面的不同位置,从右至左可 分为四组,除了第三组由“九老”其中两 位组成,其余各组皆由“九老”与侍者组 成,每组人物类别和数量分配不一,极具 韵律。

支付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九老”图历来多被描绘为场景式 构图,与单独的人物形象相比,画面内容 更加丰富,由于“九老”在年龄、身份、 品格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加上山水、 建筑等景物用以分隔画面空间,因此,即 便是不同的画家,也通常以程式化的手法 加以描绘。“九老”图中的各长寿形象虽 难以一一辨认,但这种程式化风格所要表 现的重点并不是对人物身份的阐释,而是 在于这些画面内容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即人们对于长寿的向往和对长者祝颂的美 好意愿。 

结语

长寿形象从早期神话传说的记载中 形成具体物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延 续至今,究其根源,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 持久生命的执着追求与向往。早期人们的 星辰崇拜和长生理念,是形成各类长寿形 象的信仰基础,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明 清时期的长寿形象绘画题材愈发丰富,东 方朔、“香山九老”等历史人物形象以及 动、植物类别的长寿图像,因其各自的象 征寓意,皆被纳入长寿信仰的图像载体范 围之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不同长寿文 化形象的认可与包容。

这些历史人物进入 长寿形象谱系中,大多作为祝寿绘画中的 主体,为历代画家所描绘,无论是单独的 人物形象还是人物群像的程式化描绘,多 以老者为主,通过人物与动植物形象的 组合绘制,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对“重 老”“敬老”等道德理念的艺术化呈现, 对于研究长寿文化的图像叙事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清]书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 卷二,第89页。 

[2][清]石成金,《金刚经石注》卷 一,第587页。 

[3][宋]杜蒲,《庚道集》卷九,第13页。 

[4][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第23页。 

[5][汉]郭宪,《洞冥记》提要,钦定 四库全书本,第1页。 

[6][汉]班固,《汉武故事》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0页。 

[7]叶青,《中国绘画叙事传统的形 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8]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 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清]孙灏,《河南通志》卷 五十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3页。 

[10][唐]高正臣,《高氏三宴诗 集·香山九老诗爵里纪年》,钦定四库全 书本,第1—2页。 

[11][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四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本,第3—4页。

[12][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 四,清光绪三至二十六年钱塘丁氏嘉惠堂 刻武林掌故丛编本,第27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QingHuiHuaZhongDeChangShouXingXiangYanJiu_4.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