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先生的《花卉四屏》,是其78岁时创作的。此作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梅、兰、竹、 菊四君子,而是牡丹、莲、菊、 梅四物。饶宗颐先生将这四种植 物组合入画,用自己的认识和解 读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这组 《花卉四屏》,构图大胆,每种 花卉都采用三角形构图,且配有 题画诗。布局均以画为中心,字 以环绕的形式将画包围。这样不 但填补了画面的空白,也增强了 画面的平衡感,使画面内容更加 丰富。
牡丹,花之富贵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 欢把牡丹作为笔下题材,尽情抒 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如唐代徐 凝在《牡丹》一诗中曰:“何人 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 霞。”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 丹,笔墨简练、泼辣豪放,一扫 前人呆板造作之气。如他的《墨 牡丹》,用笔简洁轻松、墨色淡 雅,似有一股文人气息。花瓣巧 用留白和重墨制造出花的层次 感,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 仅枝茎及叶脉用线条画出。整幅 作品虽是水墨画成,却有富贵庄 严之相。牡丹有黄、红、蓝、紫 等,可是徐渭不拘泥于牡丹的色 彩绚烂,却以水墨绘之,有意赋 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
《花卉四条屏》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的《牡丹》, 一枝独秀,如贵妃出浴,娇艳美 丽、高贵典雅,以没骨法画花、 单勾法画叶、行书笔法画枝干。 题画诗选用徐渭诗句:“我学彭城写岁寒,何缘春色忽黄檀。正 如三醉岳阳客,时访青楼白牡 丹。”虽诗中称“白牡丹”,饶 宗颐却以红色画牡丹花,恰是 “意足不求颜色似”!
莲,花之君子者
提到莲花,人们最先想到的 便是周敦颐的“吾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饶先生亦 甚爱莲花,所画莲花不计其数。 而其名之“颐”字,正取自周敦 颐之“颐”。 观饶宗颐先生的《莲》:一 朵红荷亭亭玉立于画面的左边, 右边以泼墨法画出淡淡的荷叶。
作者用没骨法画荷梗、双勾法勾 勒荷花轮廓,更突显出红荷的靓 丽——高贵而不妖艳。伸展的荷 叶形态,犹如翩翩起舞的少女甩 出的两袖,姿态飘逸。较之张大 千笔下的荷花,少了几分气势磅 礴却多了一分清丽脱俗的灵动; 较之吴昌硕的荷花,少了几分金 石味却多了一分禅意。
菊,花之隐逸者
先秦时期的屈原,最早将 菊花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并赋予其 文化内涵。如《离骚》中有“朝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九章·惜诵》中有“播 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 芳”。东晋陶渊明对菊花“独 爱”,赋予菊花高洁隐士的形 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 名句,使菊花上升为人格的象 征,菊也有了“隐君子”“东篱 客”的别名。
饶宗颐先生的《菊》,画的 是向上生长之菊,图中仅有一根 菊茎,菊茎从画面左下角挺直向 上,五朵菊花灿然开放。最上面 的三朵聚集一处,与另两朵成高 低俯仰状,使得画面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五朵花的高度不同、 朝向不同、神态各异,表现出微 妙的纵深感。作者以枯墨作枝 干、没骨法写花、单勾法写叶, 叶脉用行书笔法勾勒,极富节奏 感。
清代南阜曾画过一幅菊花题 材的《陶径风清图》,画面上方 题诗曰:“绕砌依阑曲作行…… 不向朱门动舞尘,萧然松石自成邻。可怜也似看花客,难作金 闺食肉人……”这首诗赞扬了陶 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贵品 质。饶宗颐先生所作《菊》上的 题款,正是节选南阜的这首题画 诗。
梅,花之魁首者
梅花,在中国传统中又名 “五福花”,有“梅开五福”之 说。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 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 和精神力量。在文学艺术史上, 梅诗、梅画数量之多,令任何一 种花卉都望尘莫及。特别是在宋 代,人们对梅之美的意识高涨,孕育出了两个梅痴——诗人林逋 和画家宋伯仁。 元代墨梅画家王冕在《南 枝春早图》中,运用了他首创的 “万玉”构图,把无数的花瓣放 入画面,创造出美丽而又密集的 画面效果;而梅干仿佛是拉满的 弓弦,蓄势待发、蕴含力量,充 满了苍劲之感,刻画出梅干迎风 傲霜的气质及历经岁月的古雅。
而饶宗颐先生的《梅》,一梅枝 从左下向右上伸出,下密上疏, 几朵红梅跃然纸上。相较于王冕 的《南枝春早图》,这幅梅花显 得简洁朴素,却能以少胜多,只 用寥寥几笔就将梅花的姿态刻画出来。左重右轻的布局、出色的 疏密平衡,于简洁雄浑中蕴含着 清纯的风韵。
在色彩上,饶宗颐先生都 只用了墨及红色颜料,皆以红色 写花,以墨画枝干、点花蕊。但 又同中求变,四幅画都以行书落 款,题画诗却采用了行、隶、篆 三种字体来书写。整组作品墨色 浓淡变化多样,饱含水墨韵味, 时而淡墨、时而浓墨、时而焦 墨,起伏跌宕的墨色变化极富书 法笔趣,将墨分五色展现得淋漓 尽致。此组花卉四屏,画中有 诗,诗中有画,令人赏心悦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ngXinDanYaXiuTuoSuRaoZongYiHuaHuiSiPing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