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现对象上,以长江三峡、 黄山、皖地水库等为主体,对象与题材反过来推助笔墨的变 化和锤炼,形成画家个性、才情与题材、笔墨的一致性。在 艺术风貌上,既有细心收拾的谨严,又有讲究整体的放旷。 而前者所画多为现实生活题材,具有较多的写实、再现成 分;后者多为山川的诗意化表达,写意性、主体性较强。大 体在1978年以前,其作品谨严、放旷都有,却以前者为多。 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1978年可视为其山水画创作 的第二阶段。1979年后,画家放笔作山水,笔墨苍润、意境 苍茫,但清俊、秀逸之气仍蕴含其中,可视为第三阶段。 从1979年的《雨后黄山》《唐人诗意》,1980年的《峨眉秋 色》,到1985年为范福民所作《漫将一砚梨花雨》等,可看 出其放笔挥洒的嬗变痕迹。此时的作品阔大、厚实、沉郁, 从小写意向大写意跨越,画面的抽象因素、主体因素增多, 写实性减少,图式感增强。1981年创作的《云海浩荡》,1984年刊于《画刊》上的《黄山光明顶》,以及无纪年的 《秋江帆影》《万佛顶》《十上黄山绝顶人》《云暗千嶂》 《天台云起》《天台晓色》等都是精品。

陈传席说他“画面 上出现的是雄伟中见空灵,浑厚中见潇洒”[7]638,而“雄伟中 见空灵”更多见于第二阶段作品,“浑厚中见潇洒”更多见 于第三阶段作品。就其作品笔墨经典性中的时代性、画境诗 意性中的生活性、状物写实性中的写意性或写意性中的写实 性、图式传统性中的现代性而言,在同时代画家中是比较突 出的。 最后谈方诗恒。方先生精于素描,擅长油画,又精研 中国画。就后者而言,他虽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却以 山水、花鸟为多,而画马尤多。从其留存的作品看,山水、 墨竹以及画马成就较高。他是徐悲鸿的名弟子,深受老师现 实主义艺术思想、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影响。其素 描、油画是对徐悲鸿学派的继承和延伸,其“中国画也是和 徐先生的画风极为相似,运笔用墨,山石皴法,云水的表 现,都是如此”。[2]253但实际上,这种“继承和延伸”“极 为相似”只是方先生的起点,他在融合中西画法的同时,又 不惮辛劳,努力向大自然学习,先后到黄山、泰山、小兴安 岭和皖南山区写生,以期几眠几起,吐丝结茧,化蝶飞去。 他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以油画为主,中国画方面除少量写 生作品外,较大的作品只有1956年创作的《狮子山长卷》。

1979年后的创作以国画为主,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大部分作品 都是其在人生的最后四年中完成的。方先生的山水画有扎 实的传统功底,艾中信说:“他(方诗恒)在少年时期即 临摹荆浩巨构,深得大家风度……”[1]149就其留存作品看, 大部分构图饱满,造型准确,笔墨酣畅,奇秀空灵又苍茫浑 厚,总体上是大笔挥洒,气象壮阔。如《江山竞秀》《奔瀑 图》《峥嵘万代》《苍山积雪图》等,虽还没有形成经典 的笔墨和图式,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上述特点。从他1980年到 1982年创作的不少作品如《春风自拂山》以及款题“前胜同 志雅属,庚申诗恒”和“壬戌诗恒”的作品看,已开始汲取 新安画派元素。前述《狮子山长卷》描绘的是芜湖狮子山校 园的繁荣景象,画家在创作中运用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展开 方式,在具体的刻画中则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严谨又舒展, 茂盛又空灵。画中众多的树木几无雷同,众多的人物虽小却 生动,众多的屋舍各具形色,加之地面的起伏,远近、上下 的变化,形成节奏和韵律。天空中的飞机、地面树立的红旗 等透出新时代气息。这是一幅中西、古今糅合的作品,自然 生动,十分珍贵。

另一幅山水长卷《黄岳奇观》应该是1979 年后创作的,画面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虽仍运 用写实手法,但已能看到个人特色。其墨竹作品继承传统又 参以西画笔意,萧疏挺拔,论者称其“大有苏轼诗韵”。他 尤其擅画风雨中之竹,像《风雨挺立图》《风竹》等都是佳构。此外,所画《古柏》,无论偏于写意还是写实,都堪称 大手笔。其画鹰注重气势;画猫借助写生功夫,故能生动传 神。所作《松鹤图》色墨互渗、中西糅合,生动而雅逸。其 曾设想“绘出一千幅马,借以不负悲鸿大师对自己的谆谆教 导”[8],并为此付出心力。所画马既可毕肖乃师,又一心谋 求突破。像《天伦之乐》《落叶归根》《古树春深》《四马 可追》等佳作,不仅能看到传承之绪,亦能看到求新求变的 求索。

三、影响和遗憾 

四位先生不仅是画家,也是教师,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创作的优秀作品和培养的优秀学生上。申茂之先生的工笔 花鸟和草虫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走在前列,惜许多作品在“文 革”中被烧毁或丢失,保存下来的很少。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的《凌霄孔雀图》,已被视为申先生的代表作。由于地域所 限、宣传不够,加之去世又早,所以新时期以来申先生在省 外的影响有限。但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具有全面修养、取得杰 出成就的画家,学界也没有忽视他的多方面贡献。除先生曾 经任教学校的校史、院史中提及外,一些现代美术史料整理 和研究中也常常提及先生,如臧杰在《青岛美术笔记7·改 弦易辙》一文中就特别介绍了山东大学艺术系“教水墨的教 授申茂之”。而1963年安徽省举办的“五老”画展,2008年 安徽省举办的“八老”画展,申先生都在其列,足见其在安 徽省内影响之大、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在北京大同中学、南京私立华中公学、北京辅仁大学任教,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先是在苏州美专等校任教,后调至安徽师 范大学直至去世,一生培养了众多弟子。

工笔画而言,在 安徽省内其有名的学生有王道良等。2004年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了《申茂之作品集》,所收作品虽意笔多、工笔少,且 精品有限,却已十分难得。光元鲲先生的画虎艺术在抗战时 期就产生过广泛影响。1992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光元 鲲画虎作品选》,2003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光元 鲲画虎作品集》,光先生留存的许多精品读者基本能看到, 也为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光先生小写意花鸟画虽然纯粹、 优秀,似未臻一流,但他的画虎艺术是杰出的,也为越来越 多的美术爱好者和学者认可,具有永久的魅力。在人才培养 方面,除学生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家三代人画虎又各 具特色,可谓一灯不灭,薪火相传。

王石岑先生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到1985年前是受到关注的,这一点从1954年他 应邀出席华东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同年其作品与黄宾 虹、傅抱石李可染、应野平等人作品一同被收入人民美术 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国画展览会纪念画集》,又与潘天寿刘海粟、贺天健等人作品一同被收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 版的《国画选辑》中,到1980年其作品《天台云起》与许多 一线大家作品一同被收入《长江》画册,以及其被选为首届 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都可以佐证。可惜1985年后,王先生 因病不得不减少创作,以致后来基本停止创作,使其极具空 间和期待性的晚年变法戛然而止,这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现代山水画史的遗憾。“王石岑的山水画,在皖地产生过重 大影响。”[7]638这是陈传席的肯定。郑震也说道:“在安徽的 中国画领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山水画无论在笔墨功 力及意境等方面,可以说在同人中,无出其右者。”[2]204所 言十分中肯。就最终的山水画成就而言,他虽不及赖少其之 大,但个性鲜明,无疑是安徽画派或新徽派绘画的代表人物 之一。

2008年安徽省举办的“八老”画展,先生在列。2011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江上点帆:王石岑画集》,所收虽 十分有限且有明显瑕疵,但意义是积极的。2014年人民美术 出版社又出版《江上点帆:王石岑作品集》,分为课徒画稿 集、写生稿集、诗词集三卷,尤其后两卷已相当完备,是学 习、研究王先生绘画、诗词的珍贵文献。方诗恒在中央大学 读书时所作水墨画《悲痛之夜》即为徐悲鸿“激赏珍藏”。 1954年应邀出席华东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20世纪50年 代其不仅在安徽省内创作了大量油画和中国画作品,还应邀 为天津飞机场、南京体育馆等创作大幅油画。郑震说:“方 诗恒先生,在安徽美术界和教育界,以其画艺和教学活动的 杰出而著称,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在解放初 期,安徽的艺术人才极度稀缺的年代,他所起到的作用,是 令人难以忘怀的。”[2]252如果不是廿载曲折,先生在山水、花 鸟以及画马方面都会取得杰出成就,产生更大影响,也会培 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总的来看,直至今天,四位先生的影响因种种原因都 未达到应该具有的与他们的艺术成就相当的广度。

而且,申 先生享年72岁,光先生享年69岁,分别于1976年、1974年去 世。方先生享年 69岁,最有精力和创造力的20年又被耽搁。 王先生虽享年82岁,但其最后十年却在病中度过。可见健康 长寿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支撑因素,他们都没有获 得上苍的眷顾。此外,如果四位先生生活在北京或上海,哪 怕是南京,他们的声名都会更大。亚明曾说王石岑生活在芜 湖,“码头”太小,可谓一语中的。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 天,对于一般画家而言,所在城市的等级和平台大小对于其 艺术的传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余论 

今天我们回顾上述四位先生以及他们的艺术历程,会 发现许多共同点。一是修养全面。申先生不仅工、写皆精, 而且花鸟、山水、人物都能驾驭,且深研书法、美术史论和 诗词。光先生精于花鸟,更精于画虎,也留意诗词、书法。 王先生不仅以山水见长,也能画花鸟,且精于诗词、书法。 方先生精研中西绘画,于中国画一端又兼善山水、花鸟、画 马等,同时研究书法。这种优质的素养、宽厚的基础是他们 行远、登高的凭借和动力。二是在创作上一往情深、精益求 精,同一题材、同一对象往往变换角度或形式反复去画。

如 王石岑画“晓雾初开”,笔者所见内容不同或构图有异的作 品就有三幅。又如他画黄山光明顶,所见较早作品是1961年 创作的《光明顶》,比较常见的一幅《黄山光明顶》画于 1972年,而《王石岑画集》中收入一横一竖的另两幅画光明 顶作品,《画刊》1984年第一期所刊《黄山光明顶》老笔纷 披,似画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5幅画跨越20年,角度不同、构图不同、手法不同、感受不同,境界与格调也不同。此 外,“石岑峨眉纪游”的《万佛顶》至少画了三幅,且幅幅 不同,又幅幅精彩;“黄山西海门”“天台晓色”等也是一 画再画。

由此可见画家探索的脚步、思考的心痕。三是不固 守,谋求突破和创新。申、光、王三位先生都师从名师,虽 起点高突破更难,但由于认知透、领悟深,始终不忘自我。 从他们最终成就看,都在继承后选择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 的路径,形成自己的面目。方先生的创新向度也是明确的, 最后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是眼光不明、才华不够、 功夫不深,而是时间不够。这些闪光点虽具有时代痕迹,却 值得当代画家思考和借镜。 (作者:李丛芹,博士,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 

参考文献: 

[1]方诗恒.百年诗痕——纪念方诗恒诞辰100周年作品集[M].合肥:安徽 人民出版社,2014. 

[2]郑震.郑震文集[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3]杨岸森.申茂之作品集[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4]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 

[5]赖少其.光元鲲画虎作品选序[M]//光相白.光元鲲画虎作品选.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2. 

[6]师晶.虎虎生威传精神——光氏三代虎画的特色及流变[J].书画世 界,2010(139):82.

[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20. 

[8]孙文光.方诗恒的绘画艺术[J].画刊,1984(6):11.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