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所讲究的意境,说到底就是艺术家 通过笔情墨趣,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怀表达出来,使有限的画 面体现文学创作从而产生无限的延伸和联想。文学性自有它 的边界,并仰赖于文学的叙事、议论、抒情即所谓的“三大 功能”来实现的。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中国书画的文学性比较贴切的诠 释吧。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绘画则是艺术的综合,需要对 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在有限的空间,用简练的手法,展现 更多的内涵。其外延内涵是否深广,说明画家的文学功底、 生活积累和绘画技艺的能力。所以说要读懂优秀的中国书画 作品是有门槛的。
潘天寿曾经说过:“吾国绘画,至宋代已 全蹈入文学化之领域中,故当时绘画情势,全倾向于多诗趣 之山水花卉之发展,成特殊之狂热。”(潘天寿《中国绘画 史》,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画家的表现力需要深 厚的文学功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一个成功的书画 家必须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中国书画的特性来观察,中国书画中的文学表达一般 说来可以从五个方面考量。
一、中国书画的道统精神
要了解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首先要知晓“道法自 然”的真正含义。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天圆地方,天人合一。道家 提出的“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 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发展。道家认为,道法自然就是遵 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 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人与事物之间的平衡 发展。
这种思想在道家的修道者甚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 和处事行为中得到指导和影响。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 三个层级,一是写真画像;二是个性特点;三是精神境 界。第三层级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道家主张精神绝对 自由,人要接近自然、摆脱社会的羁绊,身体也不能受约 束。如《庄子·逍遥游》反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想追求是 任自然,主张艺术创作应当摆脱外物的干扰和人为的矫揉 造作,适应身心的自由,在保存自我中发挥天性,强调对 自然天性的美好追求。所谓任自然,就是遵循自然,随意 任行,不苛求改变。
艺术家只有亲近自然,在认识自然和 解读自然中悟道,物我之间才能形成一种超出客观的审美 感受,显现人类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因此,历代的书画家都注重道法自然,追求艺术自然天性之美。最典型的 就是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图卷,而 是反映古代文人在世俗世界之外的精神家园。
二、中国书画的人文内涵
要弄懂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必须懂得中国传统绘画 的人文与哲学精神。一般认为魏晋时期是继先秦之后出现的 一个哲学解放、思想活跃、收获丰硕的时期。与颂功德、讲 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这时候一种真正思辨的、理 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 艺产生了。如东晋顾恺之最先提出“以形媚道”,是因为它 来源于道家文化。以形媚道,实际上也是以形写神的,古代 画家深受其影响,他们把画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的 内心独白。只有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才能使自己之精神与天 地万物一体。
要能与天地万物一体,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了 自己,才能解放作品,才能使作品艺术感染力更大、社会影 响力更深。如宋马远《举杯邀月图》,画中描绘一位高士于 春夜山间把盏赏月的情境。图中高士随性地倚靠在石上,举 杯对月,月下古梅疏影横斜。此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花间 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 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 邈云汉”的内涵和意境。 中国书画的人文内涵最经典的是文人画,历来为士大 夫和文人墨客所重视。
无论山石泉流,还是梅兰竹菊,其人 文艺术之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倪瓒所谓“仆之 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余 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倪赞语)主张文人画的美 学价值不在于追求形态的逼真,而在于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事 物的神韵,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目 的。
明徐渭绘《水墨葡萄图》上的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 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天池。”。图中画一架葡萄,叶片茂盛,藤蔓缠绕,果实累 累。作者以草书笔法作画,行笔豪迈而不肆野,用淡墨加胶 矾挥洒,墨气淋漓酣畅,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画中所题 诗是徐渭作画时常书写的诗作之一,抒发了作者一生屡遇坎 坷痛苦的心境。
三、中国书画的诗化特质
书法史上留传下来的大量精美法书,是书写他人或自己的诗文,但同时也有另一类作品,是随手写下的书牍,其数 量也不在少数。这些信札类书法书写的内容虽然与那种先已 成形、精心构制的文学作品不同,但也并非漫不经心的粗率 之作。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与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颜 真卿的《祭侄文稿》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稿是在 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 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祭侄文稿》共 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 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 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 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是一篇椎心泣 血、极度悲痛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 作之一。
宋代《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主张,通过表现诗人一样 的感受(“寓兴”)来寄托情怀,与观者进行精神的交流, 所谓:“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 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 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 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 以兴起人意者,率能移精神遐想,如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一言以蔽之,中国书画追求诗歌一样的比兴手法表现作者内 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四、中国书画的形制特点
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还反映在中国书画作品的形制特色 方面。以卷轴的方式展示其形制之美。中国书画形制的另外 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的结合,或 者说是诗、书、画、印这几种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 合。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向西方人解释为何中国书画长 卷中留有多处空白,为何中国书画多卷轴而非方尺。 有关中国书画形制中诗、书、画、印四者关系,联系最 紧密的还是“书画同源”。中国画一开始,就借用了书法的 手法。赵孟頫自题《秀石疏林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 画同源之意十分明了。明人董其昌也说过:“古人如大令, 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 实一事耳。”又说:“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 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这是对书画同源的极好 论说。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苏轼曾 评价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苏轼也是一位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提出“诗画一律”,后人评价苏轼“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 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
诗与画的结 合,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灵动,使有限的画面变得丰满,使诗 也有了形象的载体和意境的依托,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 生辉。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 艺术。水墨画的发展过程中,印章则逐渐成为一幅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整幅画面的构图与色彩,由印章起到呼 应、对比、配合的作用,让黑白的画面加上点缀其间的朱红 印章,格外夺人眼球,美丽而生动。 诗、书、画、印的结合,使水墨画具有了丰富的精神内 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程式。诗、书、 画、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其相互结合的水平高低,成为 鉴别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是否“四绝”兼具,也成为评价 文人的主要标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画题款在书画作品 中地位非常重要,自元代以后,书画家把题款作为自觉的审 美能力,明清时期,题款发展到顶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 不弹。遗憾的是当下的书画作品中很少见到出彩的题款了。 题款在书画作品中是关键所在。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题款 的位置,只能拾遗补阙,不能喧宾夺主;二是款书组合经 营,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设定单款、双款、长款、多款等;三 是书体的选择与款书内容至关重要,做到雅俗共赏,趣味无 穷。无法有法,变不离宗。顾全大局,适宜适当。
五、中国书画的审美特性
中国绘画的文学表达,还在于包涵了儒释道三家的 文化。比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乘物以 游心”“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这是道家对自然界和修 行的看法;比如“成教化,助人伦”“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咏物寓志、托物比兴”等,这是儒家的审美理想;比 如“因心造境”“境生象外”“虚而灵空而妙、空故纳万 境”等,是佛家的思想。所以中国画有极深的传统文化做支 撑。我们学习中国画不仅仅是笔墨技法,真正的功夫是在画 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可以从中国书画的特有 的审美视角加以考察。
关于书画的文学性,《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 也”。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 出一种诗意的境界。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 不仅能诗善画,更是诗画融合。这是中国书画的传统,也是 中国书画的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传统是以意境为灵 魂,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在老庄 哲学自然观思维中表现出虚淡的静态美,成为中国艺术特有 的审美呈现。
无论书画,气韵是中国审美的重要内容和审美 标准,在《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被定为绘画的最高境 界,而气韵并非是很玄的东西,它由笔墨而生,舍笔墨无从 谈气韵。 中国书画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笔墨功力,以宣泄自我情 感为目的,在千年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构 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自古画分神、妙、能三品。所谓 神品即变化多端,高度概括,极似物象,不拘外形。之后又 有人提出逸品在神品之上。逸,是逃逸,强调不受任何形式 内容的约束羁绊。所谓逸品即平淡天真,感情真实,不是有 意刻画而达物我两忘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