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汇聚于安徽师范 大学美术学院的申茂之、光元鲲、王石岑和 方诗恒四位先生,都出自名校或名师之门, 不仅交游广泛,且层次甚高。他们为艺术的 推陈出新进行了艰辛探索,且都取得杰出成 就。其中光先生的画虎艺术抗日战争时期即 在海内产生很大影响,申、王、方三位先生 20世纪50年代便享誉画坛。此后,随着时代 的变化,他们的经历际遇有别、享年不同, 艺术探索和成就随之出现差异。虽然四位先 生艺术的传播、被认知、所获荣誉和所产生 影响,都与实际所达到的高度相去甚远,留 下诸多遗憾,但他们探索的精神和路径以及 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风貌等值得当代画家思 考、借镜。 

申茂之 春雨江南 70cm×36cm

关键词:申茂之;光元鲲、王石岑;方诗 恒;绘画

在安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无论从师 承和交游、艺术探索和创造、艺术成就和影 响等来看,有四位教书育人的老辈画家十分 突出,做出了灯烛照人的历史贡献,无论艺 格、人品和师德都不应该被遗忘,也不会 被遗忘。他们就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汇聚于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申茂之(1904年— 1976年)、光元鲲(1905年—1974年)、王 石岑(1914年—1996年)和方诗恒(1914 年—1983年)四位先生。其中光先生的画虎 艺术抗日战争时期即在海内产生很大影响, 申、王、方三位先生20世纪50年代便享誉画 坛。

此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经历际 遇有别、享年不同,艺术探索和成就随之出 现差异。但总体上,因去世较早或晚年多 病,加之区域局限和宣扬不够,四位先生艺 术的传播、被认知、所获荣誉,都与实际所 达到高度相去甚远,留下诸多遗憾。今天, 当我们回顾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0年发展 历程时,四位先生的德与艺依然光彩熠熠。

一、师承和交游 

申茂之先生是安徽芜湖人,1921年赴北京读书, 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3年入溥心畬之 门,又拜金城为师研究中国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由香港返回北京,1957年前,先后在苏州美专、 华东大学文艺系、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术专科学 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申茂之 雪后园林小景 93cm×34cm

1957年调入安徽师范学 院艺术科任教,后一度调入安徽艺术学院,1963年又 回到合肥师范学院即后来的安徽师范大学直至去世。 光元鲲先生是安徽桐城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 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是在安徽省新华书店工 作,1957年调入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即后来的安徽师 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石岑先生是安徽合肥人,早年随 老画家陈茀塘学习花鸟画,20世纪40年代初在四川成 为黄君璧入门弟子,随游9年,深受器重。后由南京 回到合肥,曾任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1957年调入安 徽师范学院艺术科任教。20世纪80年代担任山水画硕 士研究生导师,是四位先生中唯一有机会培养研究生 的人。方诗恒先生是安徽淮南人,1934年考入苏州美 专,师从颜文樑;193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师从徐悲鸿、吴作人等。

光元鲲 习水潺潺 136cm×68cm

方先生深得徐悲鸿赏识,师 生间感情甚笃。吴作人后来题方先生遗作称“诗恒乃 徐悲鸿大师得意弟子”[1]27,似非虚誉。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初,徐悲鸿欲请方先生到中央美院任教, 他却因骨结核住院不能成行。徐悲鸿获悉后,“不胜 恻恻”,遂致信驻芜军代表洪模云:“方君为中大高 才之一,成就甚好,今致瘫痪,令人起斯人而有斯疾 之叹。如能医愈,实一人才。今彼在窘境,足下能设 法(商之许先生)一为援手否?感且不尽。”[1]19方 先生去世后,廖静文又致信赖少其,请其关心、支持 方诗恒遗作展的筹办。由此两事,足见方先生在其老 师和师母心目中的位置。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