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先生中,方先生进入安 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最早,应该是在1949年或之前。 徐悲鸿称其为“安大艺(术)系当日教授”,而据郑 震回忆:“就在这一年(1949)的夏天,方诗恒和夫 人、孩子,从芜湖来了……”[2]253可知,1949年方先 生在芜湖。而芜湖的安徽大学是1949年12月国立安徽 大学从安庆成建制迁至芜湖与芜湖的安徽学院合并成 立的。那么1949年方先生似不在安徽大学,而是在芜 湖的安徽学院,徐悲鸿所言“安大”很可能为安徽学 院。可惜方先生1957年离开安徽师范学院,1979年回 到安徽师大艺术系,1983年去世。
光元鲲 鱼乐图 119cm×27cm 1965年
四位先生都出自名校或名师之门,交游广泛。申
茂之先生在北京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往来的师辈除溥
心畬、金城外,还有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王梦
白等,同学有李苦禅、王雪涛、刘开渠、李剑晨等,
尤与李苦禅情义深厚,相互牵挂终生。1962年,李苦
禅到合肥讲学,还专门问及申先生并登门看望叙旧。
申先生1935年完成、1941年补题的名作《蓬莱春光》
上有溥心畬、吕凤子、夏敬观、朱大可和朱其石的款题,这些人或是名画家、名诗人,
或是篆刻名家。一般认为,徐悲鸿
是申先生老师,但他为徐悲鸿、廖
静文所作画款题云:“雪后园林曾
有此景。一九四九年岁次己丑冬
月,申柏厂画于梁溪,以赠悲鸿、
静文夫妇雅政。”据此“以赠悲
鸿、静文夫妇”的称谓,徐悲鸿似
不是他的老师,而更像是关系密切
的朋友。
朱屺瞻是其夫人的老师和 亲戚,他们关系自然亲近。他在苏 州美专、华东大学文艺系等校任教 时的同事中,也有不少名家。他还 与陆侃如、冯沅君、童书业等文史 名家过从甚密。光元鲲先生在上海 新华艺专学习期间,教授他的老师 有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张书 旂等,尤得画虎名家张善孖青睐。 在沪期间他还与懒悟交往,且甚为 投缘。又仰慕、结识弘一法师,时 往拜访。1943年,于广东结识赵少 昂,彼此互为欣赏,多有合作。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先生在合 肥又与萧龙士、孔小瑜、梅雪峰、 王石岑、懒悟等谈艺论画。
王石岑 秋江帆影 68.5cm×32cm
到安徽 师范大学任教后,除与艺术系同事 交往外,还与宛敏灏等文史名家相 往来。王石岑先生早年在黄君璧引 荐下,曾向徐悲鸿、张大千等请 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 是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后,在与省 内的萧龙士、孔小瑜、童雪鸿、赖 少其、黄叶村等交游外,与新金陵 画派的代表画家傅抱石、亚明、魏 紫熙、宋文治等都有过从,与林散 之、杨建侯等交谊尤厚。此外,因 为是诗人,又常常与同校的名学 者、诗人宛敏灏等谈诗论词。方诗 恒先生是颜文樑、徐悲鸿、张书 旂、吴作人等的学生,与艾中信等 是同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 在安徽学院、皖北文艺干部学校、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任教,与 省内外许多名家都有交往。但1957 年后艺术创作基本停止,1979年重 返教坛后,与过去的师友又逐渐恢 复联系。由以上简述可知,四位先 生交往面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 之处,就是起点高、层次高。这种 交往,既会对画家的眼界、思考和创作产生影响,也直接成为美术史的内容或资料。
二、探索和创造
四位先生都纯粹、专心,为艺术的推陈出新进行了艰辛探索。 先谈申茂之。目前所见美术辞典等对申先生的介绍和评价都很简 略、笼统。郑震称他“是一位理论修养深厚并身怀精湛技艺的画家。举 凡花鸟、山水、工笔、写意、书法、史论,均有很高的造诣”[2]231。而 就其留存作品看,工笔花鸟和草虫最为突出,早期所作工笔山水如《蓬 莱春光》也十分精彩。他的书法、诗词等修养,可视为其绘画的支撑。 刘继潮曾转述刘汝醴对申先生的评价:“在中国工笔画界,申老的作品 非常难得,绝不在某些大名头之下。[3]7” 1974年黄养辉赠申先生书法 作品款题云:“茂之学长兄为花卉高手,曾在友人处得见水仙佳作,精 妙绝伦,赞叹久之。兹拟乞大笔水仙借资观摩,抛此金陵之砖,引求黄 山之玉……”[3]8黄氏所言“水仙佳作”应是工笔,而以“黄山之玉”比 喻申先生此类作品,十分恰切。就笔者所见申先生工笔精品如《春雨江 南》《雪岸鸳鸯》《红叶小鸟》《雪后园林小景》《秋蝉红叶》《锦鸡 雪竹》《国色天香》《冰霜》等看,似可以同于非闇、陈之佛等大家作 品媲美,而与于、陈两家比较,其艺术手法以及气息、格调更近于前 者,同时有自己特色。其一,有创造。从其师承以及仿宋人《雪柳寒禽 图》、“以敦煌唐人壁画赋色法写此得其纤丽浓艳之姿”的《国色天 香》等作品看,画家不仅学习老师和古人,也学习民间绘画,博采众 长,推陈出新。其二,善糅合。
王石岑 晓雾初开 191cm×127cm 1974年
他的许多作品工写结合,既以工笔为主 体,又以意笔来渲染、衬托。如《春雨江南》中鸟与杏花皆为工笔,画 得细致而灵动,而墨竹与春雨又以意笔挥写,工与写完美糅合,互丽成 观。其工笔作品上题款字体用行书或行草书,而不用楷书,这似乎也是 以写意之笔来衬托工笔。因为申先生能写一手兼有欧体特征和魏碑笔意 的纯正楷书,又善篆隶,可见以行书或行草书题写工笔画是有意为之。 其三,能脱俗。有论者认为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在于“其勾线讲究书法的 高古意趣,其设色讲究沉稳深厚而不媚俗”。